数字报

推动文旅融合 赋能城市更新

2024-11-20 07:32:16|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何淼 谭志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近年来,作为国家战略的城市更新行动在我国各大城市深入推进,已成为各大城市充分挖掘存量潜力、提升发展韧性、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双增长的普遍实践。文旅融合作为地方文化与旅游经济耦合而形成的新兴增长极,能够串联起旧城空间价值跃升、地方文化传承创新、居民文化福祉提升等多重目标,为内涵式城市更新提供动能。2023年,南京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87.2%;今年6月,南京入选首批15个城市更新行动示范城市之一。存量更新将构成南京“十五五”时期城市建设重点任务。推动文旅融合赋能南京城市更新,能够引导并驱动南京走更具辨识度、更加精细化的城市更新之路,是探索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的题中之义,也有助于在城市更新中激活文化潜能与动能,实现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城市。

文旅融合赋能城市更新具有三重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作为“第二个结合”的实践注脚,文旅融合能够为城市更新注入文化之魂、产业之力与惠民之效,回应好地方文脉保留传承、城市空间功能与活力再造、居民美好生活需求等问题。

为城市更新注入文化之魂。大量位于老城的历史街区、历史地段一直是城市更新的重点地区,也曾在前一阶段的快速城镇化浪潮中遭受了“建设性破坏”。文旅融合强调文化为魂、旅游为体,能够在尊重待更新区域文化原真性、地方性的基础上,发挥好城市空间作为“文化容器”的价值,推动城市历史地区古为今用、文脉延续,成为坚守本土特色、符合当代审美的文化场域。

为城市更新注入产业之力。新时期以“内涵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更新,其诉求在于通过产业的升级与功能再造,为城市能级提升做好支撑。文旅融合植根于地方文化资源,其催生的新场景、新业态、新消费,在盘活存量、创造内需、吸引流量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有助于对城市中不适应当代城市发展的文化存量资源进行活化利用与转化,推动城市更新更具内生造血能力。

为城市更新注入惠民之效。城市更新本质上是一项民生工程,既要关注急难愁盼的短板问题,也要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文旅融合赋能城市更新,既能够通过重点文旅项目的带动,直接推进与人民生活品质相关的文旅空间的升级与延展,满足对美好旅游体验的需求;又能够通过文旅业态、文旅消费场景的更新迭代,用多元丰富的城市文化界面不断增进本地居民的生活幸福感、文化获得感。

文旅融合为城市更新奠定基础

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拥有相当丰富的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区域性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和当代文化积淀,为文旅融合赋能城市更新提供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南京积极发挥文旅融合对历史建筑、历史街区改造更新的驱动作用,用文旅融合赋能城市更新。

以文旅融合赋能历史建筑的功能合理与可持续利用。针对老城内留存的大量历史建筑,南京根据建筑的不同属性,在保护修缮的基础上分类导入文博展示、非遗传承、遗产教育、国潮体验等多元化、差异性文旅功能,使其焕发新兴活力,有效融入周边文旅功能的整体设计。

以文旅融合赋能历史街区的文脉复兴与人文意涵再造。通过复原传统民居建筑风貌、有机织补街巷格局、融入乡土植物、打造传统场景微景观等多种方式,南京有效推动多条历史街区的更新,实现了从基础设施落后的高密度旧城聚居区向具有丰富文化体验的旅游空间转变。

以文旅赋能老城地区的活力重塑与人气回归。在老城地区传统民居区的改造中,南京在保留原有居住功能及院落形态的前提下,进行开放性的公共空间设计与文旅功能融合,打造了主客共享的城市文化空间,实现了居民生活空间与文旅业态的共生共荣,在吸引客流、带动人气,反哺老城社区业态可持续经营上发挥着巨大作用。

文旅融合赋能城市更新注重三个面向

文旅融合既有助于实现城市文脉延续与旅游活力提升的互动双赢,又能以多业态联动模式实现城市传统文化价值的时代赋新。对于南京而言,“十五五”时期应立足基础优势,面向空间、产业、民生三个城市更新的核心关切,充分推动文旅融合全面赋能的新时代文化实践,真正在城市更新上走出一条保护与发展良性循环、文化与经济融合共生的可持续更新之路,发挥好文旅融合对城市更新的正向牵引力。

一是以文旅场景营造赋能空间魅力提升。空间魅力提升一直是城市更新的重点任务,这就需要通过文旅场景的营造,将本土文化魅力注入空间更新,将地方文脉的彰显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旨归。要在保护传承地方文脉的基础上,放大城市空间的文旅场域价值。始终将历史文化保护放在南京城市更新的首位,做好传统格局、街巷肌理、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的精心修补与保护,在此基础上营建具有本土文化韵味、集体记忆价值的城市文旅场景。要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城市更新相结合,强化城市空间的多元文旅体验。将历史空间的活化利用与更新纳入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行动计划中,积极探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升空间标识性、构建多元文旅空间序列的路径与方法,以多条主题性文旅动线系统串联南京城市发展历史与文化积淀。要推动南京长江水岸空间更新,构建“山水城林”的特色文旅场景。充分发挥跨江古都的资源禀赋优势,系统梳理南京长江文化遗存,建立长江水岸空间城市更新项目库,推动空间格局优化和文旅场景提升,依托水岸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更新开启“亲水型”文旅体验,提升水岸建成区的审美品位与文化活力。

二是以文旅业态驱动赋能产业功能优化。作为人文经济的重要形式,文旅融合能够以强辐射、强带动能力带动存量空间的产业升级。要以文旅产品的高质量供给推动历史街区存量更新。在理顺地方文化传承与文旅业态创新之间的基础上,结合各街区具体实际精细打造文化休闲、国潮体验、艺术展馆、文创空间等主客共享的文旅产品,推动历史街区价值变现。放大历史街区的人文区位价值,综合演艺、文创、非遗、音乐、小剧场等多种元素,提升夜间文旅产品的供给能力。要以文旅功能的多维度升级推动传统商圈创新发展。围绕扩大消费规模,明确以文旅融合带动传统商圈改造升级的行动方案。推动新街口、夫子庙、湖南路等大量占据老城优势区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居民情感认同度高的传统商圈适当调整增加代入式、沉浸式、体验式文旅功能,促进传统商圈经济复苏。要以新型文旅业态的导入实现老旧厂区时代新生。以本土工业文化特色为核心元素,推动大量老旧厂区逐步向工业文化研学基地、工业文化旅游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转型升级。摈弃传统“圈地式”的文创园区发展模式,采用开放式布局重塑亲和宜人的空间形态,与城市生活、社区生活链接。

三是以文旅服务嵌入赋能美好生活升级。文旅服务向社区更新的嵌入,能够推动城市更新成果转化为居民文化福祉,让“15分钟社区生活圈”更幸福。要结合老旧小区更新营造居民“家门口”的文旅空间。树立“社区即景区”的更新目标,打造口袋公园、街区转角、菜场市集等空间尺度更加宜人的文旅体验空间。统筹考虑“梧桐语”小型城市文化客厅建设与老旧小区更新,在老旧小区周边布局一批富有审美价值、重塑社交活力、展现城市品位的小微文旅空间。要通过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补足文旅消费服务。通过社区内闲置空间的激活利用、既有空间的复合利用,导入亲子小屋、绘本阅读、微型剧院、康养疗愈等空间,真正让文旅服务植根社区生活圈。推动优质文旅资源下沉,鼓励全市有条件的专业场馆机构在社区公共空间内开设移动艺术馆、移动剧场等。要发挥好文旅服务在增进居民文化认同中的作用。加强对老旧小区周边人文景观、历史遗存资源的整合提升,再现老旧小区所在地的文化记忆。利用社区及周边腾退修缮后的文物建筑、名人故居等建设“街巷博物馆”,发挥好文旅服务在老旧小区更新中凝聚居民认同、推动社会美育的价值作用。

(作者何淼为南京城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专家,谭志云为南京城市文化研究会、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研究基地专家。本文为南京市“十五五”规划重大问题课题研究项目“‘十五五’时期南京推动文商旅体深度融合、促进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南京市青年文化英才培养项目“文化赋能城市更新博士工作站”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何淼 谭志云 责任编辑:朱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