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挑大梁”,再现“自家故事”
南京高校原创“好戏”接连上演
南京审计大学话剧《阮啸仙》剧照。 学校供图东南大学话剧《燃灯》剧照。学校供图□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洁
“硕博连读也到了选导师的时候了,你们趁早先看看其他老师,我这身体怕是坚持不到带你们了。”“老师您多虑了,真不是什么大病,很快就会好的。我谁也不跟,就跟您。”11月16日,恰逢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孙伟诞辰89周年纪念日,一部以她为主人公的原创话剧《燃灯》在东大正式首演。当看到孙伟院士即使躺在病床上,依然心系学生时,不少观众被深深打动,湿了眼眶。然而眼泪还没来得及擦干,又听台上冒出一句“她就是眼睛有点热,流汗了,跟我们体质不太一样。”台下又笑声一片。
《燃灯》由东大学子自编自导自演,让一生专注用混凝土“诠释”建筑之生命的孙伟院士生动“重现”在大家眼前。爱看戏还爱演戏,在南京高校,这样的学生还真不少,他们致力于讲好“自家故事”,推出一部部原创“好戏”。在带给观众震撼和感动的同时,他们也在充满艺术气息的“文化大餐”中得到滋养。
学生自编自导自演
大量调研以求完美呈现
微微佝偻着腰,走路不急不慢,跟学生沟通时和颜悦色,笑起来眼睛变成了一条线……当天的演出现场来了不少孙伟院士的学生和家属,台上的“孙伟”让他们一阵恍惚,“太像了太像了,一些不易被人察觉的小习惯都表现了出来。”
《燃灯》中饰演孙伟院士的是来自东大法学院的博士生刘一帆,从大一开始就参演了不少话剧。虽说是位“老演员”了,但面对这个和自己有“年龄差”的角色,刘一帆还是下了不少苦功夫。
“孙老师如何对待学生?喜欢吃什么水果,常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爱吃什么菜?她有没有口头禅?”想要演好一个角色先从了解她开始,带着准备的问题,刘一帆和主创人员采访了孙伟院士的部分学生。“一些问题看似和表演没有太多关系,但就是一个个小细节在我心中堆砌出了一个和蔼可亲、对学生真心付出,永远觉得课比天大的孙老师。”
在采访中,刘一帆还得到一个重要信息——孙老师的腰不太好,平常在坐着、站着时经常弯着,只有在重要场合才会努力挺起来。为了模仿她的步态,刘一帆还特意观察了她的奶奶,看老年人是如何走路的。
观演时,细心的观众发现,即使再着急,孙伟院士也不会发脾气、大声与别人争论,但这时的她会时不时扶下眼镜。“孙老师在语言表达上没有口头禅,但是她有个小习惯就是扶眼镜,而且她喜欢两手交握放在身前。”刘一帆说,台下很多观众都是曾经与孙伟院士朝夕相处的人,对她的一举一动太熟悉了,“只有足够了解,才能演出孙老师的‘味道’。”
不光是演员,《燃灯》的编剧、导演、舞美、技术等均由学生“挑大梁”。东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侯宇是该剧的编剧兼导演,在创作前期,他结合采访以及学生们为恩师所撰写的回忆录编写剧本,力求还原孙伟院士的真实样貌。“最后演出的效果非常好,虽然我们非科班出身,但大家用真诚的演技征服了观众。”侯宇说。
专注讲好“自家故事”
原创“好戏”接连上演
以故人之事迹,拨今人之心弦。50多年前因为一部电影,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孙伟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前身)土木工程系。1958年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2005年当选工程院院士。孙伟院士一生追求科学真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是一位建树卓越的土木工程材料专家。《燃灯》取材于孙伟院士生平中的几件往事,以她为主人公,记叙了三峡大坝修建、恢复本科招生、资助贫困学生等人生经历。
《燃灯》并不是东大第一部讲述校友故事的话剧,去年12月,重新创排的话剧《建筑学家——杨廷宝》在江苏大剧院首次公演。从舞美设计、灯光音效到演员台词、肢体动作都由20余名东大本科生自行完成。巧合的是,侯宇也是该部剧的导演、杨廷宝的扮演者。
“为了更好地了解杨先生,我在网上搜了很多资料,还把他在南京设计的著名建筑都逛了一遍,他有很深的爱国情怀,有对建筑独到的见解,更有对工作的认真刻苦。”侯宇说,“这部剧展现了杨廷宝一心追求建筑艺术,在国外学有所成后,回国发展建筑事业的故事,让观众更加了解杨先生传奇的一生。”
专注于讲好“自家故事”,一部部“好戏”在南京高校接连上演。前不久,南京邮电大学原创红色校史剧《赤子》在学校安恒青春剧场再次亮相。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男一号”,《赤子》以南邮发展历程中的代表性人物为主线、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素材,讲述了历代南邮人“永远跟党走”的忠诚故事,人人都是“主人翁”。
“我们审计人,就是要抓住隐藏的硕鼠,扎好制度的篱笆……”组织学生独立创作并参演话剧,以艺术形式讲好学校审计故事,11月15日,南京审计大学原创话剧《阮啸仙》走进江苏大剧院,演出结束后,观众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话剧立足学校特色,围绕中共历史上第一任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人民审计制度的奠基者阮啸仙同志审计反腐的真实事迹展开,展现了阮啸仙秉公执法、清正廉洁的形象。”阮啸仙扮演者、南审法学专业本科生黄天保说。
演绎“科学家精神”
从文化大餐中汲取营养
话剧中所展现出的科学家精神感染着每一个演话剧、看话剧的青年学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他们燃起科学梦,走好未来的路。
在《燃灯》的创作中,侯宇坦言自己沉浸其中,体验感十足。“我是学建材的,时常要跟混凝土打交道,做实验到半夜也是常有的事儿。”侯宇说,正如孙伟院士在剧中所说的“脚踏实地是科研人的底线,更是每一位科研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她兢兢业业、为科研事业奉献一生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这也更加坚定了我未来要走好材料路的决心。”
不光是侯宇,话剧的力量激励了很多人。黄天保说,阮啸仙要求审计工作不仅要发现问题,更要注重解决问题。他精心修改每一份审计总结报告,客观公正地揭露每一个问题,一针见血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效遏制了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作风的蔓延,“他对待工作严谨认真,不允许出一点差错,作为法务金融方向的学生,我也要像阮啸仙一样做到克己奉公,公平无私。”
3年前,还是大一新生的徐羿湫观看了《赤子》首演,而今作为研究生再看《赤子》,她依然被精彩的舞台呈现所震撼。“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四幕的双场景演绎。一面是中国代表团成员张牧阳与国外代表团成员在无线通信局会议上的激烈交锋。另一面是安报国与秦华礼的门球友谊赛。对白语意双关,双方有来有往,彼此充满默契,节奏紧凑、情绪激昂。”徐羿湫说,从抗日战争时期小交通员为了传递情报的舍身奔跑,到以安报国为代表的先辈南邮人为了邮电通信事业忘我奔跑,再到以张牧阳、安玥瑶为代表的新一代南邮人自信奔跑,“这部剧以奔跑为线索,让我重读校史,也进一步理解了‘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邮电通信事业砥砺奋斗’的当代使命,激励着我在学业和工作中不畏艰险、不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