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点燃创新“加速器” 南京“智”向未来

2024-12-03 07:16:16|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全国工商联人工智能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宁召开,业界大咖共同探讨创新发展之路——

点燃创新“加速器” 南京“智”向未来

全国工商联人工智能委员会成立大会现场。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戚珂嘉 摄全国工商联人工智能委员会成立大会现场。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戚珂嘉 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江芬芬

通讯员 于扬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风起云涌,成为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12月2日,全国工商联人工智能委员会成立大会暨AI赋能产业发展江苏大会在宁召开。本次大会由江苏省工商联与全国工商联人工智能委员会联合举办,以“AI赋能产业,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来自全国的业内专家、行业领袖、企业代表共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发展之路。

通过成果发布、产业推介、企业参观,这场大会让与会嘉宾身临其境感受到南京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的活力与生机。同时,在场嘉宾也对南京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全面助力南京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发展。

看现场:“灵巧手”“智慧眼”齐亮相,能听会看会感知

2024年被定义为“人形机器人元年”,要想人形机器人动作“麻溜”,一双灵巧的手必不可少。12月2日下午,在中科南京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来自全国各地的业内专家、企业家代表就被一只特别的“手”所吸引。

这只“通用智能灵巧手”(Casia Hand)由5根手指组成,1根手指有3个关节,每个关节有1个自由度。相关负责人介绍,“灵巧手”仿人类肌腱而非齿轮驱动,其负载能力已经达到7公斤。除了搭建硬件载体,它还被嵌入AI算法,这意味着,“灵巧手”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感知判断能力,机器人学会抓取一种物体后,下次能够“举一反三”,快速学习抓取类似形状的物体。 

2024年4月,Casia Hand斩获了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和展会特别奖“ISTA全球创新与发明奖”。仅仅相隔两个月,该创新成果就在中科南京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孵化落地,目前正在南京规划实现“灵巧手”的小批量生产。

如此迅速打通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得益于中科南京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所在的南京麒麟科创园推出的“5V一体”成果转化模式,即地方政府、中科系母所、南京研究院、成果研发团队和产业化服务团队。南京麒麟科创园、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科南京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三方共同筛选自动化所可转化成果,然后,在南京研究院产业化服务团队的帮助下,成果研发团队以离岗创业形式设立产业化公司,快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除了“灵巧手”,“智慧眼”同样让参观人士发出阵阵赞叹。如果一个嫌疑人进行伪装,用帽子、眼镜、口罩遮挡面部,在几万人聚集的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找出他,需要多长时间?小视科技(江苏)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视科技”)给出的答案是“不到秒级”。

简单来说,小视科技现在做的就是研究如何让机器会“看”、能“看懂”。即用摄影机和电脑代替人眼对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和分析,并由此训练模型对新的图像数据进行检测、识别等任务,建立能够从图像或者多模态数据中获取“信息”的人工智能系统。通过人体属性分析、实时智能分析、人体骨骼识别,小视科技为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社区、校园、工地、园区)、数字产业(智能制造、矿山)、数字生活(互联网行业)等场景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字服务。   

2017年起,硅基智能已经在南京创造了三大产业:AI+电话、AI+直播、AI+短视频。今年11月份,硅基智能发布了新一代多模态大模型DUIX ONE,它不仅“能听”,还“会看”“会感知”,具备深度交流的能力,目前正被应用于AI对练、AI教育、AI养老、AI面试等场景。公司董事长司马华鹏目标笃定:到2025年,为世界创造一亿硅基劳动力。

探会场:展示南京四大“磁吸力”,点燃创新制胜“加速器”

将视线转移至会场内,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安立佳指出,江苏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民营经济发达,营商环境优良。本次大会旨在深入探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机遇,积极促进全国工商联人工智能委员会与江苏的产业协作。希望大会发起成立的“AI赋能产业创新发展共同体”强化作用发挥,携手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人工智能+”行动,助力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全国工商联人工智能委员会常务秘书长范丛明透露,此次大会选择在南京召开,是因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三大集聚发展区。南京正在全力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全国工商联人工智能委员会也将助力南京与全国人工智能产业的深度交流,推动南京成为“产业+AI”新高地。 

近年来,南京聚焦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人工智能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全市“4266”产业体系整体布局。产业链条涵盖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相关企业超1000家,整体规模超3000亿元。在活动现场,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四大“磁吸力”被重点推介。

在南京发展人工智能,有富集的创新资源。这里高端人才集聚、科研实力雄厚,14所在宁高校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和创新研究院。同时,南京依托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端资源,先后建设了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中科南京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等24家新型研发机构。

在南京发展人工智能,有多元的应用场景。为加速应用场景落地,南京先后成立南京市应用场景创新服务中心、南京场景创新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构建“部门+中心+公司”的实体服务推进机制。上线“市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平台”,开展“宁创新品”等系列活动20余场次。强化大模型赋能应用,40个大模型已应用于消费、医疗、交通、电力能源、工业制造等领域。

在南京发展人工智能,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南京算力基础设施供给有力,包括13万个数据中心标准机架、4个超大型数据中心、1万P投产智能算力规模。网络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拥有4.38万个5G基站、306个5G行业虚拟专网、超10个工业独立专网。

在南京发展人工智能,有全面的产业政策;在技术攻关方面,对牵头承担通用人工智能领域国家技术攻关任务,获批完成国家“揭榜挂帅”优胜的企业,按照研发费用的15%、最高1000万元给予支持;在智能算力方面,每年发放总额不超过5000万元的“算力券”,支持符合条件企业、驻宁高校院所购买算力服务支持。

访大咖:业界联手贡献“脑力”,从“AI+”到“+AI”

“如果我们把宇宙的138亿年比作一个月的话,我们人类其实只在地球上停留了2分钟,过去300年的3次工业革命只有0.05秒。”在活动现场,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陈宁感慨道,对于浩瀚的宇宙而言,唯一永恒不变的就是变化,人类科技的进展正由过去的3—5年为周期更迭为几个小时,人工智能更是将科技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加速度轨道上。

人工智能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演进,南京又将如何借东风、顺浪流?

阿里云智能集团资深副总裁、公共云业务总裁刘伟光判断,未来两年,AI应用渗透率将超过70%,一切硬件被大模型驱动,一切软件被大模型重构,一切数据被大模型激活。此前,中山大学与阿里云携手的研究团队,利用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发现了180个超群、16万余种全新RNA病毒,是已知病毒种类的近30倍,大幅提升了业界对RNA病毒多样性和病毒演化历史的认知。在他看来,目前AI的应用仍只是初级阶段,AI更大的社会价值就在于探索“未知的星辰大海”。   

上海天数智芯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盖鲁江直言,计算力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突破的关键要素之一,只有深度挖掘现有技术体系的潜力,才能满足应用创新带来的快速增长计算需求。“与行业人士交流,南京的算力发展可圈可点。”他建议,南京继续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坚持构建自主可控通用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发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推动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国内知识产权为主导的开放标准体系建设;围绕能源、金融、教育、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重点行业,大力推动国产软硬件厂商开放协同,奋力攀登人工智能产业的珠峰北坡。 

范丛明也表示,人工智能分为两个阶段,上半场是“AI+”,下半场是“+AI”。前者是以AI为核心,工程师、科学家主导寻找商业机会,而后者是以传统公司为主导,AI赋能传统行业产生价值,将掀起更大的巨浪。

南京埃斯顿酷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埃斯顿酷卓”)首席技术官臧家炜告诉记者,此前埃斯顿主要聚焦于工业生产制造领域,随着人工智能浪潮袭来,公司也孕育了埃斯顿酷卓,致力于发展人形机器人。“目前我们已经开发出第一代整机,主要解决物料搬运、智能分拣等问题。我们刚刚迈出了一小步,未来希望赋予人形机器人更多智能化的能力。”他直言,虽然目前人工智能呈现多模态、多跨界、交叉发展,但越来越多平台、企业走向合作共赢的道路,一起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浪潮。

责任编辑:杨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