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地评线】新华时论|把“制度供给”作为重要优势

2024-12-03 17:04:39|图文来源:新华报业网

不久前,江苏省委主要领导强调,把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作为重中之重。江苏肩负“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重大使命,有着良好的产业、技术基础。当前,要构筑起新的战略优势,就是要突出制度供给、提升制度环境软实力,使之成为江苏的重要优势。

众所周知,一个地方的区域竞争优势并非单一因素所决定,而是由多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政策环境等等。这其中,有的属于“物”的范畴,有的属于“制”的层面。比如,无锡梁溪空天产业园集聚了40多家空天产业头部企业,依托的是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和可运输超大型设备的运河,就属于“物”的范畴;昆山元宇宙产业园不到两年时间就集聚了近70家行业重点企业,除良好的产业配套外,主要得益于有合适的产业创新政策配套和10亿元产业基金的加持,则属于“制”的层面。区域竞争优势培育的过程,就是突出、加强各种要素的过程。

 当前,新领域新赛道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先导力量,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往往具有一定的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同时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新情况、新需求随时出现。这就意味着,抢占新领域新赛道,除了关注“物”的“硬实力”之外,更要注重制度供给打造的“软环境”。如果仍然沿用过去发展传统生产力的方式,通过“选择赢家”的方式激励企业创新,或通过大规模补贴试图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其结果,往往是由于高度的不确定性,或是补贴了“模仿”,或者是补贴了“输家”,遏制了真正的创新。只有通过创新制度供给,提供更有利于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制度环境,才能在发展的“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根据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制度是启动效率的关键,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马克思主义经典原理也告诉我们,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要想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即能够促进科技不断创新,并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系列制度和体制,包括科技体制、创新体系、科技政策、创新政策、产业政策、市场政策等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讲的就是要把机制创新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制度供给不是冷冰冰的名语,而是具有问题导向的动词,其中蕴含着改革智慧和创新动力。改革,就是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让制度供给更符合实际需要和发展方向。现实中,一些制度供给始终很难有效落实,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改革特别是政府自身的改革不彻底、不到位。比如,有的是抱残守缺,对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缺少了解,将“制度供给”理解为“优惠政策供给”;有的是因为制度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太多,不愿意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懒于优化制度供给;有的则是居高临下,将“制度供给”片面理解为管理而非服务,强势干预市场。种种现象,让“制度供给”沦为一句空话。

在释放制度红利上先人一拍,发展则可快人一步。当前,越来越多的地方意识到,良好的“软环境”就是生产力,优质的制度供给就是竞争力。江苏已经有完备的产业配套、丰富的应用场景、一流的营商环境,如果再加上完善的制度供给,就一定能够形成多数地方难以企及的综合竞争优势。要继续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下更大决心推进政府自身改革,打破旧有的利益格局,让放权更彻底、管理更高效、服务更精准,让“制度供给”作为江苏的重要优势、强大磁场。

(魏晓敏)


责任编辑:尹淑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