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干古城“现身”一周年之际,考古纪录片《金陵念》第一季收官——
西街遗址这一年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俞凡 朱彦 沈建梅
2023年12月,银装素裹的南京城迎来了全国的考古专家,在他们的见证下,位于西街遗址的长干古城“现身”,南京建城史前推600多年。
2024年12月27日,南京报业传媒集团打造的国内首档AIGC(即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季播考古纪录片《金陵念》第一季《长干古城》迎来收官之作《绵延》。
一年间,纪录片主创团队多次深入南京西街遗址考古现场,积累丰厚的视频素材。除了南京,主创团队还前往北京、郑州等地,走访了考古、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多位专家学者,花费大量时间精心策划、拍摄,从而在纪录片中更好地呈现那些属于金陵的永恒魅力。
一年间,西街遗址又有重要发现——南朝梁代时期的御道和门址。1500多年前,建康城的模样,在考古人员的不断探索下逐渐清晰。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
这一年,西街遗址的考古成果,生动讲述着“何以南京”的故事。
3100年建城史
长干古城揭开神秘面纱
“长干古城的发现,将南京建城史前推600多年!”2023年12月19日,在“长干古城——南京西街遗址重要成果专家论证会”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等权威历史考古学者给出判断。
从2017年开始配合城市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到2020年转为主动性考古挖掘,再到经过专家论证确认,西街遗址考古项目团队一点一点掀开3100多年前“长干古城”的神秘面纱,一铲一铲印证南京建城史前推600多年。
在长干古城发现之前,据文献记载,南京主城建城史约2500年。“然而,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不是一回事,比如我们过去并不知道有良渚文化、陶寺文化、石峁遗址、红山文化……这些早期文明,都是通过考古发现,根据最新科学证据,将原来没有文献记录的历史呈现,或者将文献记录中不尽真实、带有传说性的部分纠正过来。这是考古学的最大意义之一。”南京大学教授贺云翱说,长干古城的考古发现也是如此,“最新的科学成果能够证明,南京的建城史不是约2500年,而是约3100年。”
西安发现了杨官寨仰韶文化聚落遗址、洛阳发现了二里头夏都遗址、北京发现了琉璃河燕都遗址……几座古都通过考古途径找到了城市的发源地。此次长干古城的发现,让南京补上了城市发展史的关键一环。
长干古城由一处中心台地以及台地外围环壕、墙基与门道、水井、猪祭祀坑等与筑城有关的遗迹组成。先民利用中心台地筑城,外有长江、秦淮河、花露岗、雨花台、赤石矶等江河与岗阜为天然屏障,具有强烈的军事要塞性质。台地外围多道不同时代环壕的发现,提供了古城不断使用和修筑的证据。
在普通人眼中是残垣断壁,在考古工作者心中却能勾勒出一座城的清晰模样——“西街遗址地块北部原是一处台地,台地边缘的文化层和遗迹遗物最为丰富。东缘环状壕沟保存较好,发现了至少4道商周不同时期的环壕。”西街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陈大海对这里的地貌了然于胸,“在古代防御设施中,壕的出现比城更早。以城墙与壕沟相配合的防御体系,是古代城池的重要标志。”台地东北部一段墙基遗迹清晰可见,墙基东侧约10米处,还发现一条与墙基走向相同的壕沟局部,这段墙与壕的组合,成为此处曾筑城的又一实证。
1500年前的建康
是世界上最大的城
西街遗址隐藏的惊喜,远不止长干古城。
2024年春季,在这片历代地层叠压、见证南京历史的地块上又传出了好消息——发现南朝梁代时期的御道和门址。
1500多年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在哪里?是什么样子?当我们“推开”南朝梁代的城门,或许能一窥究竟。这门,就在西街遗址。
史载南朝梁时期的建康(今南京),人口达二十八万余户,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堪称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西街遗址发现的御道纵贯地块南北,已探明长度210米,路面宽26米。门址气势恢宏,一门三道,宽约33米,进深约17米。
据史料记载,六朝长干里是建康城的南门户,交通便利,市肆繁荣。梁代通御道于长干里,新建国门,打造了国都气派的南大门。史料中还记载,朱雀桥、朱雀门是建康城正南方的地标,也是当时人们进出建康城的主要通道。此次发现的御道,其北端连接的就是朱雀桥、朱雀门,向南最终延伸至牛首山。
据了解,此次考古发掘发现的六朝遗迹十分丰富,发现越城垒、南朝梁代时期的御道和门址、水井、窑、灰坑、墓葬等500余处,出土遗物包括瓷器、砖瓦构件等万余件。
“你看到的这个遗迹是磉墩,它是撑起殿堂式建筑的柱础。”西街遗址考古项目成员王伯强指着考古工地上的一处遗迹告诉记者,“今年我们在这里发现了18个磉墩,由此可以看出门址的一个平面结构以及殿堂式建筑的一个基本布局。”
“目前,我们对于六朝御道和门址的考古工作,只是初步揭示了建康城,特别是梁代的外郭城的门址以及它附近的外围城墙,接下来需要通过田野考古发掘以及多学科合作,厘清六朝时期建康城的布局结构,了解它的具体建造方式方法,还有护城河的结构堆积情况。”陈大海说。
西街遗址地层叠压状况复杂,已揭示的9个地层从商周时期一直跨越到明清乃至近现代。陈大海介绍:“我们还将继续开展对长干古城的探寻。由于地层叠压,长干古城应该是在六朝地层的下面。最终的目标是厘清南京城市发展过程在西街遗址地下的呈现情况。”
全网阅读量超8000万
《金陵念》第一季收官反响热烈
从一块残石里溯本源,从一爿陶片上见历史,从一抹纹样中知文明……考古,拨开时间的尘埃,让文明再次重启。西街遗址中的众多历史文化遗产是这座古都数千年发展留下的历史印迹,共同构成了南京传承有序、赓续不断的文化“根脉”。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打造的国内首档AIGC季播考古纪录片《金陵念》第一季《长干古城》自10月25日正式上线以来,反响热烈。纪录片在南京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紫金山新闻客户端、南报网、龙虎网等新媒体平台播出,并通过紫金山视频传播矩阵在全网推送,被央视频首页、人民日报客户端频道首页、央视新闻客户端频道首页频频选用,入选江苏记协《融媒精品秀》栏目,众多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多次转载,截至记者发稿,全网阅读量已超过8000万。
新理念、新视角、新表达,《金陵念》以更契合网络传播的形式,通过对不同年代遗址遗迹和文物的探访还原,生动讲述“何以南京”的形成和南京文脉演进的故事。
不同于其他同主题纪录片,《金陵念》的制作理念是立足于现存的人们可感知的文物与遗存遗迹,让叙事有直观的载体,通过一项项发掘、研究、保护,带人们穿越数千年浩瀚时空,“与历史对话”。为了更好地讲述金陵的文化故事,南京报业传媒集团纪录片团队进行了历时近两年的筹划制作。
作为一档网生纪录片,《金陵念》突破传统纪录片的框架,采用年轻化的网感表达,将古老的故事以全新的视角呈现。
3100年前的“老南京”生活场景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除了可以想象,更可以“看到”。《金陵念》运用AIGC技术,通过先进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赋予考古纪录片全新的视觉体验和生命力。“我叫小梅……我会说现在年轻人的‘网言网语’……”《金陵念·长干古城》创新性地以李白《长干行》里青梅竹马这一典故的“小梅”形象串联,节目特邀南京市越剧团18岁新生代青年演员殷春蕾为真人原型,打造了AIGC数字人“小梅”。在她的引领下,观众可以重返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历史现场,穿梭于古今之间,开启一场非凡的跨时空文化传承与交流之旅。
《探源》《溯古》《缘起》《交融》……随着节目的深入,10集节目将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金陵。
这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探索,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全网好评如潮,网友、专家纷纷点赞。正如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顾洁所说,“《金陵念》在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中,挖掘并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推动视听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