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扬长江大桥现址大有说头
一万年前入海口
二“龙”相傍黄天荡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日前,更名为宁扬长江大桥的龙潭过江通道正式通车运营。天堑变通途,一桥连上宁镇扬,大大方便了长江两岸人民。殊不知,这条新干道的长江两岸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大桥“二龙戏珠”造型分别指江南的龙潭和江北的龙山;一万年前的长江入海口就在附近;作为历史上的水陆交通要冲,著名的黄天荡之役就发生在这里……
附近就是一万年前的长江入海口
“一万年前,长江入海口就在黄天荡。”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姚亦锋说。宁扬长江大桥就位于今黄天荡西边。
古谚语里说:“黄天荡,无风三尺浪。”一万年前,长江的入海口就在南京接近镇江一带,是一个巨大的自然岸线凹槽地,第四纪地质学把它命名为“南京湾”。由于南京、镇江一带属丘陵地区,地势相对高一些,长江与海洋交汇,就在此地形成海湾。而现在的上海、苏州和无锡一带,由于地势凹陷低洼,当时还都在浩荡江水之下。后来,随着长江下游的泥沙冲击堆积越来越多,长江两岸平原渐渐成形。
“仪征铜山夹层中发现的大量贝壳化石,就是沧海桑田的明证。”据扬州作家、文化策划人汪向荣介绍,“到了5000—7000年前,扬州蜀冈山南沿断崖之下还是长江入海口。后来才渐渐发展成冲积平原。”在长江南岸,经过千百年沧海桑田的变迁,黄天荡也已变为陆地。
事实上,南京江面曾分布不少沙洲,可谓星罗棋布,今仍有八卦洲、江心洲等。长江南京段最下游处还曾有一个“宜昌洲”。据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向扬考证,该沙洲与龙潭、下蜀等市镇相近,大概位于今栖霞区与镇江句容相邻之处,向北则与扬州仪征相望。
记者查阅《长江南京河段河床的演变与整治》等相关史料了解到,长江南京河段流经宁镇低山丘陵区西部,沿江带的地貌类型以河漫滩为主,另有阶地、低山丘陵等,有的地层岩性较坚硬,抵御了水流的冲刷,有的突入江中形成矶头和节点,而其河漫滩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由砂性土组成的。南京河段具体淤积时间是在沙量集中程度比较显著的汛期。从南京地区多年月平均水位资料可知,长江南京河段五月份水位上涨,超过5米高程,开始漫滩,十月份水位下降到5米以下,水流归槽。
黄天荡大战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黄天荡以险要著称,将近900年前,这里发生了著名的黄天荡大战,南宋名将韩世忠与夫人梁红玉曾在此围困金兀朮大军,留下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访古达人”邵世海看来,黄天荡大战让韩世忠获得极高声誉,更有其妻梁红玉身先士卒,亲自擂鼓指挥作战。这场战争提升了南宋军民的士气,也让金军放弃了再次渡江南侵的计划,从而奠定了南宋偏安东南的格局,因此也将此战称为“黄天荡大捷”。这场发生在南京地区的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乾隆年间,长江南岸浚开便民河,与长江平行;同治年间,又重新疏浚。便民河上连龙潭、句容,下注长江,可以避开黄天荡之险,由于做生意的商人得其运输安全方便,当地百姓得其灌溉之利,因此称为“便民河”。
今天的黄天荡已成为一处生态湿地,芳草萋萋,景色怡人,可以看着近在眼前的宁扬长江大桥,生发慷慨怀古之意。
“二龙戏珠”中的二龙指龙潭和龙山
宁扬长江大桥犹如一只张开双臂的巨龙,将长江两岸人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其壮观的“二龙戏珠”造型,也引发人们的很多想象。
正如汪向荣所说,宁扬长江大桥近240米高的双塔南北呼应,塔顶镶嵌着单重600吨的“龙珠”,宛如蛟龙出水,昂首云天,畅饮清风;到了夜晚,流光溢彩,“双龙戏珠”的景观造型,将南北两岸聚拢成一张亮堂、俊朗的脸庞。
这里的“双龙”分别指南北两边的龙潭和龙山。“龙潭”现为江苏省级地名文化遗产,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水马驿站。今天的龙潭街道拥有长达8公里的长江黄金深水岸线。地处仪征的龙山,则和龙潭隔长江相望,海拔只有四十多米。
据汪向荣介绍,江北龙山与江南龙潭之间还流传着一段传说。最老的一个版本称,小秦王遣龙填海,中途少了两条龙,寻访发觉,一公一母从江南向江北私奔,遂作法镇压,北岸化为龙山,南岸变成龙潭。
地理上的一江之隔,也成就了仪征和南京在文化上的交流。在仪征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真州八景”中,有一景为“南山积雪”,山是江南的,山景却是仪征的,说的是隔江遥对江南诸山,从南京尧化门到龙潭、下蜀一带,山峦起伏、延绵不断,远远望去,就像是仪征的屏风图画。王安石退居金陵后,他在《寄沈道原》一诗中写道:城郭千家一弹丸,蜀冈拥肿作蛇蟠。眼前不道无苍翠,偷得钟山隔水看。
南京老作家忆明珠客居仪征二十八年,重返南京后,他请人治印两方,曰“真州布衣”“白门卧客”。一个指的是仪征,一个指的则是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