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新媒介时代与新大众文艺

2025-01-10 07:34:35|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裴桐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能拥有像今天这样多、这样鲜活的文艺作品;也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依赖于文艺作品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这是一个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不断交融的时代,一切旧有的文艺学概念边界都变得模糊:作者与读者的边界,职业作家与大众作者的边界,文字与影像的边界,内容与形式的边界……现在,几乎任意一个尚未具备专业艺术修养的普通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手机,读一篇文章或者看一段视频,然后在社交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想法——从此,他们成为一个新的作者,并等待着新的读者到来。

言论、照片、视频乃至一切形式的公共表达,几乎都可以被视为半开放式结构的文艺作品。因为它们总处于一种“待理解”的状态。自从我们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们一直等待着某个人,某个陌生人,某个或许我们未曾料到,甚至不期待出现的人,去重新激活和拓展我们话语的意义,去确认和认同我们存在的方式。在这里,人与人的交流,既受制于时间的延迟效应,也获得了突破时间限制的超越性。人们在创作者和阅读者的身份中游离。而智能终端与智能终端之间的距离,则成为想象发生和意义重构的场所。

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时代如此渴求文艺作品:个人需要通过文艺作品去塑造自己的媒介身份,人群需要通过文艺作品实现互相认同,社会需要文艺作品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团结起来。

“大众”的文艺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需求维度,而且直接体现在创作维度,这是数字媒介时代大众文艺运动抵达的新境界。普及教育提升了大众的文化水平,数智设备降低了创作的成本门槛,新媒体平台促进了作品的交流传播,它们打破了传统文艺圈层壁垒,共同组成了一个“人人可以文艺”“人人可以创作”的互联网生态。

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们,简单划亮手机,就能记录下他们的生活。微博、b站、抖音……UGC去中心化创作的模式,极大丰富了文艺作品的类型和内容,为文艺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素人”作家,是真正的“生活家”,能够创作出真正有生命力的好作品。近年来,《我在北京送快递》《我在上海开出租》《低处飞行》《在菜场,在人间》等非虚构作品广为传播。他们对劳动生活的书写,具有一种质朴而刚强的生命力,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纵观我国现代文艺百年发展历程,始终强调文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人民群众是文化艺术的土壤,这是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创造者,而好的文艺作品,就是要洞悉生活的本质,要传递时代的声音。离开了人民的生活,文艺作品就成为“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新大众文艺之“新”,根本在于新媒介技术的变革。过去,能写作的人是少数,我们主要从作品方面阐发人民文艺创作观,即文艺作品要“接地气”,语言要平易近人,内容要贴近大众生活,让大众喜闻乐见。要实现这一目的,主要依靠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的现实生活,或者在基层群众中寻找、培养出专业作家来代表这一群体。“大众”的文艺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需求维度和历史维度,即大众是文艺接受和历史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而文艺作品应当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需求。新媒介时代便利的创作条件和传播渠道,则将创作的机会直接给予了每个普通个体。新大众文艺中的“大众”,不再是被某一标签、某一元素代表的群体,而是许多获得发言权的鲜活个人,他们正以极高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加入文艺创作者的队伍。“大众文艺”的含义,以“全民创作”的方式,得到了更具体、更深刻的阐发。

技术革命带来的文艺变革,涵纳了更多的创作主体,创生出更多文化生产传播模式,更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契机。新的文艺媒介、新的创作群体、新的生产方式固然会带来产品低质化、隐私边界等新矛盾,但要看到,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这些发展的问题,一定可以在发展中解决,在解决中发展。如何推动和引导新大众文艺健康发展,激发转化文化生产力?就是要以这些问题为牵引,让新媒介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打造一个更加开放健康的互联网文化生态,让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得到更好发挥。

我们说“每个人都有一个文学梦”,就是在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这场大众生产、大众鉴赏、大众消费的文艺潮流的参与者、受益者、推动者。19世纪,马克思预言了一个“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未来。今天,我们看到这个未来正在到来。让我们主动拥抱这场新大众文艺变革,共同创造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明天。


作者: 裴桐 责任编辑:顾敏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