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金陵味”更显“潮流范”,“一站式”吃遍“南北”
南京的“早”,有滋有味!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集体采写
“吃过早饭啦?”一句温暖的问候,开启了南京新的一天。
在南京,早餐一般吃什么?一勺甜蜜软糯的桂花汤圆、一只裹了油条肉酥的乌米饭团、一碗加了辣油的小馄饨……南京城以包容的土壤,滋养出口味丰富、种类多样的早餐市场。连日来,记者探访发现,在街巷游、美食游等个性化旅行方式火热的当下,南京以其南北融合、新老共生的“混搭”风味美食,不仅满足了市民生活需求,更打造了城市“早经济”消费新场景。
从临街小铺到百年老店,老南京这样赶“早”
“一碗黑芝麻豆沙双拼,小碗,在这儿吃!”1月12日早上6时刚过,茶南安家桂花汤圆店铺门口排起了长队。门口煤炉上两口大煮锅,热气氤氲,里面是熬得稠稠的深红色枣汤,一个个雪白的汤圆在里面翻滚,很远就能闻到锅里溢出的甜蜜香气。
安家桂花汤圆店铺不大,10平方米左右。30年前,店主安德发推着小车当摊位,卖自制水磨面纯手工汤圆,凭借一口好味道,收获了众多食客,接着就有了自己的门店。
“软乎乎的团子在嘴里化开,冬天早上喝一碗暖和得很!”居民覃军说,本地人带着碗来买,节假日的时候,还有年轻人成群结队拉着行李箱排队,一排就是半小时。
与桂花汤圆一样,乌饭团也是南京传统早饭。冬日寒冷的清晨,王府大街的芳婆糕团店飘着热腾腾的薄雾。两三米的台子前,七八位阿姨犹如流水线般“生产”乌饭团——一位阿姨先拿秤称好饭团重量,再将饭团传到“白手套”阿姨手中;“白手套”阿姨伸手抓起一根老油条,再抓一把松散的肉酥;下一位阿姨接过饭团,放在白布上用力摁压成形,裹上保鲜膜装袋……整套程序,如行云流水。
芳婆糕团店由史芳婆创立。1977年,史芳婆从溧水农村来到南京做糕点生意,一做就是四十几年,在几代南京人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从四张八仙桌到如今的连锁门店,有着百年历史的刘长兴也是南京人常去的早餐店之一。1月12日早上,记者在位于中华路的刘长兴店内看到,用餐的顾客以中老年为主,细细看去,不少老南京都点了“同款”早餐——一碗面条配一笼包子。“多少年了,我都这么吃!”今年78岁的李爷爷笑着说。
“新南京人”带来家乡味,壮大美食“新名片”
除了本地传统早餐外,记者还了解到,也有不少外乡人带着家乡手艺来宁创业、安家,为早餐市场新增“好滋味”。
1月10日早上7时过,茶南兆园味真馄饨店内,皮薄馅足的馄饨在锅里上下翻腾,老南湖人王仲安拿着根油条走进来坐下。“老板,老样子加个蛋,蛋嫩点!”只见老板娘刘珍玉“一下二调三捞”,加上老卤、葱花、虾米、榨菜,一碗口感清爽、味道醇厚的馄饨端上档口。
味真馄饨店老板娘刘珍玉和老板张宏是安徽安庆人,30多年前从安庆来到南京,在雨花西路的小店里做起馄饨生意,10年前搬到茶南。因为演员海清的力荐,小店不仅服务附近的居民,更吸引着五湖四海慕名而来的游客。“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将近200斤。”刘珍玉说。
一对小夫妻撑起一家店,同样的场景也呈现在锁金村。当天7时不到,位于锁金六村的金陵赵明鸡蛋馅饼店前排起队。老板娘代红艳麻利地和馅、打入鸡蛋和蔬菜,老板赵长明擀面、包馅、下锅,面团跟热油一贴,“滋啦”一声,滚烫的热气裹挟着油香扑面而来,“韭菜馅加里脊肉的,好了!”
赵长明是安徽宿州泗县草沟镇人。2005年,赵长明与妻子带着家乡做饼手艺来到南京,在次年租下锁金村的门面。最初,店招只有六块板,放不下七个字,赵长明将名字中的“长”一摘,打印了“赵明鸡蛋馅饼”六个字贴上去,小店正式开张。
从早上6时到晚上9时,夫妻俩每天起早贪黑,除了春节、端午、中秋,全年几乎无休,靠着勤劳与手艺,在南京买房安家。如今,赵明鸡蛋馅饼已成为锁金村美食“名片”。早上卖两个小时,一筐30斤的鸡蛋用得干干净净。为减少道路拥堵,赵长明将点单、拿饼分成两个队,“再干两个星期就回家过年,初五再回来开店!”
丰富场景创新业态,“早经济”玩出“新花样”
吃早饭、赶早市,解锁城市“晨间印象”。随着旅游的时空边界不断拓展,夜经济成为评估经济活力、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因素。而与“夜经济”相对的“早经济”,也正随着大众对于健康养生的追求、对烟火气的打卡日益“苏醒”。
看好南京早餐消费市场前景,2023年,泰州早茶留芳茶社在秦淮区开设首店。记者走访发现,留芳茶社南京店面积近千平方米,整体装修以新中式为主,店内除大厅外,还有树星、水西、春雨、一松等12个泰州园林文化主题包间。截至目前,留芳茶社已经在南京发展出4家门店。
在南京市,也有不少经营主体瞄准“早经济”赛道,进军早餐市场。
去年起,建邺区巧刻广场菜手食堂推出“3元自助早餐”。记者在店里看到,3元早餐包含南瓜粥、皮蛋瘦肉粥、胡辣汤等6种粥饮畅吃不限量。“早餐从早上7点30分开始供应,一直持续到9时30分。胡辣汤通常都得添加2—3次,大家很喜欢。”店员介绍说,推出“3元自助早餐”的初衷也是为了吸引客流,增强与顾客之间的黏性。
上月底,“杨建珍盐城鸡蛋饼”门店在红庙街区开业。与普通早餐店不一样的是,这家店主打“鸡蛋饼咖啡铺”,推出“鸡蛋饼+美式/拿铁”套餐。“现在大家爱喝咖啡,所以我们推出了中西融合产品。”创始人团队成员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在杭州开了第一家门店,发展良好,因此开了第二家店,“开店两周多,现在每天套餐销量能达到30多单”。场景纷呈、业态融合之下,城市“早经济”焕发新活力。
记者 邓露洁 殷学兵 卫凌云 田诗雨 实习生 虞舒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