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经开区摸排企业诉求,解决率达80%以上,园区内部互签“大单”场景频现
园区“管家”当“红娘”,邻居企业“手牵手”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婷婷 通讯员 樊严辰 王刚
“机组制冷量1230kW,制冷性能系数达到6.3,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8.8……”冬日清晨,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来到一条马路之隔的“邻居”企业——博世华域转向系统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检查冷水机组运行情况。不久前,这两家企业成功“联姻”,由天加环境为博世华域提供机房节能升级系统解决方案。
双方的成功“牵手”,全得益于南京经开区管委会这个“管家”的“说媒”。
作为汽车转向业务市场领导者,博世华域向来重视绿色发展,曾在2023年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2024年获得“零碳工厂”认证。但其厂房所用的空调冷水机组,却因为能耗高、不环保的问题,一度是企业发展的“心病”。
在南京经开区组织的“新港领航圆桌会”上,博世华域企业负责人向管委会主要领导表达了对空调产品“更新换代”的需求,园区当即向其引荐了该领域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天加环境。
此后,博世华域率领专业团队到天加考察,在综合考量天加的产品、技术、生产及质量管控情况后,最终决定与天加正式合作。
“在天加的节能加持下,我们现在每年能节电9万千瓦时,相当于节能标煤3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0吨,企业成本开支有了实实在在的‘瘦身’。”博世华域设施负责人许文超说。
“邻里”合作的好处还远不止这些。“一台叉车‘过’个马路”的距离,物流成本几乎为零,后期调试和维护设备的便利度大幅增加。而天加环境在储能技术上的卓越表现,也在吸引着博世华域与其探讨进一步合作。
一场“新港领航圆桌会”带来了一次互利共赢的合作。许文超毫不掩饰对于园区的感谢。在他看来,上下游企业参加圆桌会活动,企业家们互相“碰一碰”“聊一聊”,就能迅速熟悉起来,创造出更多未来合作的机会。
据了解,自去年5月启动开展“企业大调研、服务大发展”活动以来,园区已通过圆桌交流会、上门走访等形式,摸排出342条企业诉求和55个新项目线索,不仅以“红娘”身份“撮合”企业优势互补、强强联合,还以“管家式”服务高效解决企业诉求,问题解决率达80%以上。
上下楼成为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在南京经开区,这样的场景已成常态。其中,更是不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签单”合作的深度融合。
比如,园区企业丹佛斯和天加环境基于对彼此的深度了解与信赖,互相采购并使用了对方公司的“明星产品”,通过频繁交流走访,成为园区企业互相深度合作的典型。近期,这两家企业还围绕节能环保、低碳发展,开展新技术攻关研发,共同“碳”路绿色新未来。
丹佛斯南京&镇江园区设施高级经理刘定锋说:“园区企业之间的‘双向奔赴’和深度互融,与其说是巧合,倒不如说有赖于园区的牵线,让企业成为协同共进、互利共赢的共同体。”
2024年8月邀请栖霞区卫健委协助康尼智能对接医疗资源;9月,陪同凌欧创芯与A.O.史密斯、博西华洽谈;10月,组织企业走进极智嘉机器人进行仓储智能化调研;11月,带领汽车企业参加京津冀汽车供应链产业联盟大会;12月,邀请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公司代表到园区车企调研……南京经开区的精准对接服务月月发生,不断推动企业资源链接。
在南京经开区企业服务局局长沈耀看来,园区的服务不止“媒人”这么简单。他介绍,园区去年出台了《2024年南京经开区暖企九招实施方案》,通过优化审批服务、优化金融服务、建立服务联盟等九个方面,让为企服务的效果看得见、摸得着。
令人惊喜的是,园区还在考虑筹划利用“AI+大模型”搭建线上企业服务建设平台,让“数字员工”加盟“管家队伍”,以“智慧大脑”赋能助企服务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