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100余万家个体工商户,犹如一张大网覆盖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某社交平台上搜索“南京小店铺”标签,推荐笔记超过9万篇。
过年常被称为“过关”,对于在街头巷尾直面消费者的小店而言,更是如此。
记者走进街巷、大厦、商业街区,走访多家“小店”,观察他们如何“过关”。消费市场瞬息万变,危机不只在年关,似乎时时会出现,但没看到一个人想后撤。市场浩瀚,对真实的需求,贴近,再贴近,再小的店也能拼下立足之地。
将“一干三十年”的劲头传下去
花灯立起来,游客多起来,老门东年味渐浓。这几天,陆氏梅花糕的老板娘汪爱芬开始有条不紊地为店里备货。春节假期人气最旺时,她的店一天能卖出上千份梅花糕。客人们拍照打卡,在社交媒体上议论:这是南京最地道的小吃,就算排队排成大长龙,也一定要尝一尝。
汪爱芬的儿子今年24岁,都快大学毕业了。孩子出生没多久时,汪爱芬夫妻俩就在街上骑着小三轮卖梅花糕;孩子大些了,他们就在鼓楼区马台街租个几平方米的小铺子,丈夫在后面做糕,汪爱芬在前面收银;后来家住城南的汪爱芬想把店开得离家近些,他们就成了老门东第一批入驻的商户,还招了几位员工一起忙活。
天寒地冻,没人能拒绝一份刚出炉的梅花糕,点缀青红丝、红枣、葡萄干等食材的小圆子冒着热气,边角烤得脆脆的,一口咬下去,内馅儿似流沙……每一个陆氏梅花糕至少用到9种食材,每种食材都有稳定的品质和货源。就拿红豆馅来说,挑豆、洗豆、浸泡、熬煮……做一锅豆沙至少要4个小时,“每个季节加水加糖的比例还不一样,我们文化程度低,也搞不懂温度、湿度什么的,就是根据经验来尝试调配。”汪爱芬说。
汪爱芬深知,买现做的豆沙简单,4分钟恐怕都不用,但想要顾客点头,还是得这4个小时的老手艺。
熬豆沙、调面浆、烘烤……每一道工序都有传承多年的技术。从前在马台街积攒的熟客会特地坐公交车来吃。
卖传统小吃,既要坚持老的配方和技艺,也要适应市场的变化。几年前,汪爱芬决定把不太甜的芝士用作梅花糕的内馅。夫妻俩跑遍附近的市场寻找合适的芝士,尝试了八九种配方,最终调配出现在的芝士馅梅花糕,口感咸甜,一咬还能拉丝,深受“小年轻”喜爱。
即便店里培养出了相处多年的老师傅,汪爱芬仍然每天早上去店里,晚上十一二点关门下班,全年无休,除夕和大年初一也不松懈。这几天,她像往年一样感慨着,这一年可真快啊,希望来年越来越好。
但她又悄悄加上了一条——想带家人出去旅旅游,把世界这本书再翻上几页。
陆氏梅花糕对面,是新式糖水店门东水铺。比起汪爱芬夫妻,门东水铺的老板丁勇生更懂得宣传营销。他专门组建新媒体宣传团队,运营的店铺账号里发布了一些这样的视频:推开小店二楼的木窗,老门东的青瓦白墙红灯笼尽在眼前,窗边桌上摆着一碗南京特色的赤豆元宵,或是马蹄糕和抹茶创新结合的抹茶麻薯……画面精致诱人,许多“活粉”互动留言。
“如果能像对面汪姐两口子那样,把这店开个二三十年,那可太好了。”丁勇生笑言。
手艺人开店的坚守,在街巷之间悄悄传承。糖水里的水果用当季最新鲜的,梨汁、麻薯、银耳汤等各种原料每天现熬……丁勇生把多少料理包和“科技与狠活”的代理商拒之门外,“口味好了,生意就好,报损就低,这才是小吃店应该有的良性循环。”
开业至今六年,平均每日糖水出品量约七八百份,日均营业额约两万元。明年,他想用在门东水铺积攒的经验把另一个方糕店“做大做强”。“其实也没什么技巧,物美价廉加上好地段,生意不可能差。”丁勇生说。
“i人酒吧”3个月回了本
下午4点半,李正国建好微信群,把当晚预定到店的十多位顾客统一拉到群里。不久后,一页包含20余种酒的点酒单被发送到群里,根据口感、酒精度和基底酒品种,单页上每款特调酒都有专属的名称。“大家晚上想喝哪款酒直接在群里发酒名。”
李正国的酒吧开在南京主城公寓楼内,按照当下流行的说法叫作Home Bar,也就是“家庭酒吧”。去年来,这种家庭式小酒馆在南京悄然兴起,Home Bar场景就像是在某个家庭的客厅里,相对于酒,来这里的年轻人更重视其所带来的社交属性。
社交媒体上,输入关键词Home Bar,与其相关内容达上万条。作为最早走红的地区,去年上海短时间涌现了近百家Home Bar,去年下半年,南京也陆续出现许多新开业的Home Bar。
1月8日晚7点,记者来到位于建宁路的这处家庭酒吧,尚未到营业时间,李正国正擦拭地毯上的灰尘。这位95后小伙告诉记者,酒吧去年国庆后开业,由他和女友共同经营,二人此前都是上班族。
Loft公寓式布局将酒吧分为两层。楼下有休闲区和观影区,一整面超大娃娃墙让人倍感治愈;调酒吧台设在二楼,旁边还有桌游区域和K歌设备,大家闲散地窝在沙发或靠在角落,有的干脆席地而坐。
8点左右,结束了一天考试,身背双肩包的大二学生夏影走进房间。随着几位客人尽兴地K歌,一旁的年轻人开始寒暄、喝酒、发呆,上升的空调温度加速着空气的流动,五十来平方米的两层公寓逐渐变得热闹起来。
“开这家酒吧的初衷是因为,我和女朋友都是i人(i人的说法源自一种职业测试,指代内向型人格),不想再随便找个班上,想真正做点自己的事。”李正国说。
与其说Home Bar是一种新业态的酒吧,不如说像是一场付费制的派对。酒吧按人收费,每位148元,酒水零食无限畅饮。
到八九点钟,正是上人高峰,客人几乎都是独自前来,没有同伴。在李正国看来,家庭酒吧主打“家居风”,但不能忽视“轻度社交”的属性。此时,李正国的女友要坐下来充当“派对女王”,用游戏的方式,把一群陌生人慢慢拉近。
告别白天亲近的同学、同事、朋友,陌生人之间的相处变得奇妙。
精准挖掘年轻人痛点需求,一批高黏性顾客成为店铺“常客”。“准备什么时候回老家过年?”李正国起身与坐在对面长桌的一位小伙熟络地打着招呼。他透露,这位客人一周起码光顾两次,最喜欢捧本书,点上一杯爱喝的酒,一个人安静地坐在角落。
受限于场地面积和座位数量,李正国把经营方式设定为预约制,每晚仅接待20位客人,名额根据预约先后顺序排定。
限制保障了服务质量,也锁住了黏性。自开业到现在,李正国设立的11个微信群里活跃着近3000名客户,其中大部分群体是生活在南京本地的年轻人。这些“流量”主要来源于社交平台,通过宣发推文,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家小店,抱着猎奇心理前来打卡。小店开业刚满3个月,但已经回本,眼下还在持续盈利。
春节将至,赶在高校放假前,李正国在团购平台上推出了优惠套餐,他的目标很明确,趁着年轻人还未返乡过年,抓紧为小店再推一波知名度。
从影楼老板到工作室主理人
趁着过年前,营敏洁把影棚的东西全部搬到了新租的工作室,他的小影楼彻底改名为丰川studio。这是一个重大的改变——工作室有主理人强烈的个人气质和品牌形象,营敏洁打算把生意更多往私域拓展。
十几年前,刚刚从国企辞职做自由摄影师的他,没想过日后事业的具体方向,他只是特别热爱摄影,所以哪怕跟拍婚礼,每日从凌晨新娘子化妆跟拍到晚宴结束,到家累得倒头就睡,也愿意“赚钱养梦”。
十几年后,营敏洁的工作室有三四位摄影师,他们承接我省某龙头酒企在南京90%的平面摄影工作,作品展示在新街口大屏、公交车身、高速路口的广告板上,南京市民一看就觉得眼熟。
在南京,直接面向C端的影楼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消费者需求个性化较强。“一不小心收个差评,对生意影响极大。”曾经从自由摄影师转型为影楼兼商业摄影师的他,现在决定彻底砍掉影楼业务,办工作室,做主理人,专注商业摄影。
“刚接商业摄影工作时,也是难,特别煎熬。”营敏洁现在谈起好像又回到那种煎熬中: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和甲方的商业需求无法达成共识,不得不耐着性子沟通,沟通几十次是常有的事;没生意时,每天眼一睁就想到今天的房租和员工薪水要花多少钱,到了要为品牌和员工负责的时候;带着家人在外度假,被甲方催得全程抱着电脑修改,休闲的心情被破坏得一干二净……
“做我们这行,没有热爱无法坚持下去。”营敏洁和几位摄影师都这样说。
在“煎熬”的过程里,这位半路出家的摄影师培养了很多技能。“比如说拍酒,不是拿到产品,布好灯光,一拍了事。我要去深入了解这一款酒独特的口感、卖点、文化元素,要和广告团队一起做平面设计、做策划,学写文案、手绘……”他不停向同行中的资深人士请教,原本有些桀骜的性格也发生了改变。
这两年,他还为不少卫视春晚、音乐节、演唱会拍摄明星现场大片,镜头前是各种星光熠熠、衣香鬓影,镜头后是忙得人仰马翻、焦头烂额。“拍明星人像是特别紧张的一件事。”营敏洁向记者透露了最近参与的一档拜年大片拍摄的情况。“和平时拍产品不同,每个明星只给3分钟时间,工作人员还在不停催促,创作时间很短。”但每个明星风格不同,化妆师不同,需要摄影师在与明星见面的第一眼就迅速做好判断,然后快速捕捉个人风采,这对摄影师的经验与能力是个不小的挑战。
营敏洁留下了5000张底片,“这位女星有‘仙气’;这位女星本人比上镜更精致;这位男星五官立体……”他为作品做后期时,回味并还原着见到每位明星第一眼时的印象。
年底很忙,但营敏洁特别有干劲。这一次为明星拍大片的高强度工作狠狠锻炼了自己,也为事业开拓了新的版图。“我希望能不停突破自己,每个阶段都能勇敢地闯进新的领域。”这是他当初从国企辞职时的决心,也是支撑他一路走来的初心。
拥有5000个老粉的甜品店
在某外卖平台的面包蛋糕排行榜中,董路的榴忆甜品店在所在区域排名第二。官方宣称,这一榜单不收取费用,纯按好评率评选。再看排名在榴忆甜品前后的店铺,要么是当下火热的网红店,要么是知名品牌连锁店。
一间藏在大厦里,不过三四十平方米的无名甜品店,何以在“高手如云”的南京老城区突出重围?
下午5点左右,董路从操作间里端出刚做好的芒果毛巾卷招呼记者品尝。随后,他缓缓卸下手套、口罩、围裙、帽子等装备,习惯性地掸掸衣服,坐下与记者聊天。
中午及下午三四点是订单高峰,一般到这个点,董路才能坐下来喘口气。“现在人都注重健康,在意身材,少有人晚上点甜品。”
董路的店主要做外送生意,客人通过微信跟他预约点单,他请跑腿配送。一个人既做老板,又做店员,店里的角角落落都要格外用心。白色的地板被擦得发亮,中间摆放的白色长桌,偶尔才接待一两位上门的客人,但无论何时都不会摆放一件杂物。
2016年创业之初,董路也曾开过街边门店,后因租赁方面的原因,他转到大厦里做起主打外送的店。但那段短暂的经历,为他如今的生意提供了最为宝贵的财富——私域流量。
“那时候,还没私域这个词吧。加顾客微信,主要是想多跟顾客交流,提升服务。没想到,后来做外送,全靠这些老客撑着。他们觉得你好,就会口口相传,你的‘好友’就会越来越多。”时至今日,董路的微信号已经达到5000人好友数上限,当中除了个别几个亲戚朋友,其余全是客人。
前不久,一个许久未点单的客人给董路发来信息:“老板,孩子出国读书,我跟着来了。馋死你做的毛巾卷了,这里卖的不对味,能教教我嘛?”万里之外,客人还惦念着这口“南京味道”,让他感动满满。
他直言,与一般小店相比,自己的单价要稍微贵些,但客人认可他,粉丝中的大多数都是一吃数年的老客。“生活在南京这样的大城市,各种甜品店层出不穷,顾客都是很懂行的。用次一点的奶油、水果,便宜两三块钱,顾客不会买账的。但凡有一次不对味,这顾客就流失了。”
每天上午,董路都要到水果店去采购当天刚到的新鲜水果。咬一口芒果毛巾卷,水果的鲜甜和奶油的柔和在唇齿之间碰撞,没别的一点杂味,那才是吃甜品的乐趣。
疫情期间,经历了生意的至暗时刻,这位阳光汉子在这几年也多了许多危机感。董路开店的大厦楼下,是网络上知名的科巷美食街,但他也看到,有些店面已换了一波又一波“新面孔”。
互联网时代,网红甜品就像一阵风,来来去去。“但这股风,你不能不追,也不能盲追。”董路提到,那阵子流行搪瓷蛋糕,他马上跟进研究配方,“外形是网红,但里子不能变,要保持住品质才行。”
临近年关,董路已经开始了新计划,从私域走向公域。“还是要想办法增加新客,生意才能长久。”上个月,他开始在外卖平台上下功夫,一波活动搞下去,一个月增加了近200单。新的领域,他闯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