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透过两会窗口,看见“何以南京”!

2025-01-13 13:01:30|图文来源:紫金山新闻

1月12日上午,南京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在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过去一年,南京各项工作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何以南京?通过五组对比字,看来之不易的南京“经济答卷”。

“新”和“旧”

发展向“新”,方能保持着“进”的态势。过去一年,南京创新实力进一步提升:

29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居全国城市第三

185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占全省63.8%

南京在“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位居全球第五

在“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中位居世界科技集群第九

“新”,意味着创新平台的建设足够“给力”。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国家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分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纷纷落地,让南京发展新质生产力更有底气。

“新”的背后,更有“旧”的蜕变:

完成设备更新8.3万台,总投资290亿元,拉动汽车、家电等销售310亿元

积极推动住房消费“以旧换新”,使用房票去化存量住房5455套

盘活低效闲置存量资产项目338个,预计带动新增固定资产投资290亿元

……

平衡的“新”与“旧”,正在不断激活城市向前而行。不断地升级和再造,一定能让这座城市发展得更加强大。

“大”和“小”

大项目,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关键所在。在南京,“大项目”,能有多大?

南京的答案是:百亿级!

扬子扬巴轻烃综合利用、金陵石化高端日化品及转型升级、华天封测产业基地等百亿级项目开工,日立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汇川机器人、小米南京科技园等一批优质项目投产运营,博西家电全球研发中心、LG新能源中国总部等标志性项目签约落户。

如果说项目建设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那么一个个中小企业,则是撬动城市未来的“支点”。

南京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3家,居全国第四,累计31家

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1900家左右

……

去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公示“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名单,全国共有36个市(区)拟纳入本次试点范围,南京成功入选。2022年以来,南京市持续深入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和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行动,为成功申报试点打下了坚实基础。

“城”和“乡”

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江河湖泉毓秀一处,古典与现代交融、宁静与繁华相织……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浓度,让这座城市本身就有一种“吸金”的魅力,拉动消费增长:

新引进首店330家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增长4%左右

夫子庙景区、钟山风景区稳居全国十大热门景区前列

全年接待旅游人次和旅游总收入按可比口径分别增长15%、10%

另一面,人们或许会好奇:在经济发达、城镇连绵的长三角区域,一座特大城市应该拥有怎样的乡村?而对此,南京也正在谱写别具特色的乡土篇章:

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8万亩、“吨粮田”3万亩

休闲农业接待游客数量增长17.2%,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

建成省级绿美村庄26个,高淳区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

南京的乡村,注定不会是城市的“配角”,而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角”。山河依旧,田野仍在,城市或乡村,南京都有你向往的美好。

“内”和“外”

南京,何以“内外兼修”?

“内”,可以是“向内聚实力”,为营商环境优化持续加力:

发布60个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应用案例

组建应用场景创新服务中心和场景创新公司,发布应用场景1130个

举办金洽会、南京软件大会、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与投资促进大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重大活动,招引备案投资金额亿元以上开工类项目612个、注册资本亿元以上运营类项目117个

“外”,则是“向外要人气”,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

举办跨境电商开放合作大会、2024亚马逊全球开店跨境峰会,跨境电商规模居全省第一

在全省率先实施“中欧班列+保税”进口模式,开行8条国际班列线路

……

一“内”一“外”,指向这座城市不同侧面的重心与追寻。选择南京,便是在选择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高”和“低”

还记得2024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吗?机器人化身咖啡师为客人“拉花”、搭载红外热成像技术的无人机、酷似飞碟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这些“科技范”十足的产品,是南京贡献出的无数高科技智慧方案的缩影。在南京的牵线搭桥下,驻宁高校与企业联系越来越紧密,协同创新,促进更多的智能制造装备科技成果产业化。

以高科技提振经济,南京亮点纷呈: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计达3.9%

出台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2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获评优秀、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50亿元

让发展的“含绿量”提升增长的“含金量”,南京还加大绿色低碳转型力度:

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7家、省级碳达峰碳中和试点5项

新增造林325亩,完成湿地修复2000亩、废弃露天矿山修复3750亩

林木覆盖率连续7年居全省第一

大道至简

实干为要

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

一个“新质南京”正在成型

图片来源:视觉南京 视觉中国

制图:邢楚君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编辑 姚沁玥 朱嘉琪

责任编辑:吴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