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南京江北新区积极探索高质量城市建设模式——绿色新主城,全省做示范

2025-01-21 07:34:16|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都 夏思宇

深冬时节,漫步江北新区,市民常常被造型别致、风格迥异的建筑吸引。长江沿岸,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江北新区市民中心高高矗立,让人惊叹绿色建筑令城市魅力倍增;核心区内,全国规划体量最大的江水源热泵能源站、江苏单体容量最大的电网侧储能电站已投入使用,让人感慨绿色能源令城市更加宜居。

绿色城市需要“绿色建造”。不久前,“南京江北新区核心区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综合提升奖补城市”通过验收评估,江北新区核心区成功创建江苏省绿色生态城区,成为全省示范。

近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南京江北新区高质量建设的意见》,在总体要求中明确指出,“积极打造宜居、韧性、智慧新主城”。

作为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所在地,江北新区近年来积极探索高质量的城市建设模式,在绿色生态规划引领、绿色建筑高品质示范、节约型城乡建设以及智慧城区探索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让居民对“宜居、韧性、智慧新主城”更加可见、可知、可感。

从“低碳”到“零碳”,城市更宜居

去年底,2024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在南京江北新区举办,吸引全国425所高校、近3000家企业参会,各类“高精尖”科技成果在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亮相。

置身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会议厅,参会者惊奇地发现,面积接近9000平方米的多功能区和会议宴会区,内部未设置一根立柱。实现这样的效果,“钢框架+钢支撑”功不可没。

“项目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体现了‘绿色、低碳、智慧、健康’的建筑理念,通过大范围应用钢梁、钢桁架、钢楼梯、钢管混凝土柱,钢结构使用量总计约4.6万吨,预制装配率达到70%,在施工中大幅度减少碳的排放。”江北新区公建中心相关负责人李家伟介绍,项目采用多种绿色建筑技术,构建了高性能建筑结构、高效率设备系统、高品质建筑环境,相较同类建筑削减了54.8%的建筑碳排放。

作为江北新区新地标,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是住建部绿色建筑评价新标准实施以来,江苏省首个获得住建部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率先成为国内高星级绿色建筑的发展标杆。

冬日时节,坐在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靠窗的椅子上,阳光从落地窗洒落,让人倍感温暖。记者了解到,项目使用了三玻两腔玻璃幕墙系统,搭配保温性能优秀的外墙和屋面,使得在建筑能耗中占比最高的建筑空调供暖需求降低20%以上,从源头降低建筑运行能耗。

绿色建筑不仅意味着更低的能耗和温室气体排量,也意味着面对气候变化更有适应力和复原力。

以木为骨、光伏为顶,行至新区吉庆路,一幢“大木屋”在钢筋水泥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座“会呼吸”的建筑是江北新区人才公寓(1号地块)项目社区服务中心,它是我国首个木结构“零碳建筑”,也是国内首个零能耗建筑认证项目和直流微电网示范项目。

远远望去,建筑顶部斜屋顶形成山丘的建筑形态,整个建筑仿佛一座“能量山”。“项目最大的亮点就是采用了新型木结构体系与直流供配电。建筑屋顶安装的数百块光伏板,年发电量约27万千瓦时,光伏发电天然为直流,建筑内的末端电器也都采用直流化技术,最大化利用光伏屋顶产生的清洁化能源。”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打造直流微电网,楼内所有照明、空调等用电需求都可就地消纳清洁能源,还能储存富余电能供小区直流充电桩。

据了解,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方面,江北新区打造了以“两馆两中心”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绿色建筑标杆项目,获批省级引导资金绿色建筑示范8项,并获得江苏省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等先进技术奖项。

从“水下”到“地上”,能源更清洁

屋顶无需冷却塔,外墙也没有空调机嗡嗡作响,天寒地冻的时刻,公共建筑室内如何实现加热升温?当记者走进南京江北图书馆一层的少儿阅读空间,顿感暖意融融,而这份别样的暖意来自“江水空调”。

依托紧邻长江水源的自然优势,江北新区着力打造的江水源热泵区域供冷供热系统(DHC)项目,是全国规划体量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区域供能项目。

常规空调都是与空气互相交换热量,“江水空调”用的则是长江水,换热性能优于空气。“江水冬暖夏凉,载热能力强,与空气天然有10℃左右的温差优势,能有效避免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排放,所以更加节能、高效。据测算,相比传统空调,江水源热泵系统可以节能30%。”南京江北公用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林介绍,项目只交换能源,既不消耗水,也不改变水质。

当前,“江水空调”滨江泵站、市民中心能源站及服贸大厦能源站已建成投运,向新区服贸大厦、市民中心、金茂天际商业中心领汇A4及住宅项目中铁建花语天境等提供稳定高效的绿色清洁能源。待5座能源站全面投运后,每年可节省空调用电量1.4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4.16万吨。

在江北新区南京生物医药谷园区内,南京江北储能站整齐排列着88个“集装箱”,连在一起组成一个巨型“充电宝”。这座以发展清洁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可以在用电低谷时“插在”电网上充电,在用电高峰时释放电力,有效填补电力缺口。

“双碳”目标下,储能电站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南京远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孙忠超给出解释:从“充电”的角度讲,可以储存电能,避免浪费,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从“放电”的角度讲,可以将不稳定的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电能,转化成稳定的用电,更好地促进清洁能源的利用。

“江北储能站建筑面积51.26亩,相当于81个篮球场那么大。该站最大充放电功率为110.88兆瓦,存储容量193.6兆瓦时,按一户家庭月均用电230千瓦时计算,约可同时满足2.6万户家庭一天的用电。”孙忠超介绍,江北储能站于去年1月正式并网投运,与苏州昆山储能电站同为江苏省单体容量最大的电网侧储能电站,运行以来,根据需求做到一天两次充放电,实现100毫秒级响应,有效适应新能源的随机性和波动性。

“围绕江水源热泵区域应用、智慧储能电站建设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取得了显著成效。”江北新区建交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新区已逐步构建清洁低碳、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系统,为新主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海绵”到“智慧”,生活更舒心

行走在岸边,置身于花海,远处,轮船缓缓而过,江景美不胜收。全长5.6公里的长江岸线湿地保护与环境提升一期工程,不仅有着“靓丽”的壳,而且有着“海绵”的芯,这也成为江北新区推进新主城建设的一大亮点。

“我们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采用了很多绿色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江北新区公建中心水利环境工程处副科长张晓煊说。

据介绍,该项工程在设计上利用沿江宽阔的江滩、堤岸,结合市政道路建设,将休闲公园、自行车慢行系统、滨江广场、儿童休闲乐园等纳入其中。项目建设的海绵设施包括生态消退带、生物滞留带,涵盖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生态树池、植草沟、下凹式绿地等,融入“渗、蓄、滞、净、用、排”的低影响开发设计理念,充分发挥了海绵城市的功效,对于涵养水源、净化水体、防治排涝等都起到了一定作用。

近年来,江北新区结合大型重点环境保护与提升工程,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打造了一系列城市花园、公共绿地精品工程。其中,长江岸线湿地保护与环境提升工程一期、江北新区浦滨路道路及景观提升工程、浅山休闲公园建设工程入选江苏省海绵城市优秀工程案例,收获了全省最高荣誉。

在工程项目上,积极开展绿色智能建造技术的探索应用,南京首个“空中造楼机”可有效提升施工效能约20%;全国首例3D打印全装配式绿色智慧建筑在新区建成……此外,新区大力推进建筑垃圾分类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目前已建成年处理30万吨的装修垃圾生产线,2023年新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93.4%。

此外,江北新区以打造“数字孪生城市”为契机,积极推动智慧城区建设。基于数字孪生底座,新区建设了“智慧城建”“智慧城管”等数字孪生城市场景应用,全面提升了城市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服务能力,让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舒心。

作者:李都 夏思宇 责任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