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906.6公斤!六合一示范片水稻产量居苏南片榜首
破译张立友的丰产“密码”
张立友正在对农用无人机进行保养维护。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
粉土机隆隆作响,“吃”进土疙瘩,“嚼”细碎后“吐”出,留作育秧;与种子经销商多番沟通,提前预订稻种……眼下,正处于传统冬闲时节,然而,六合区立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立友一刻也闲不下来,在做好小麦、油菜田间管理的同时,正抓紧时间为育秧做好准备。
张立友此前从事运输行业,看到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2015年选择“跨界”,在六合区竹镇镇流转了2600多亩土地开展稻麦油种植。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一晃10个年头过去,他从一个不折不扣的“门外汉”,慢慢摸到了一些种植“门道”。
冬闲不闲,张立友的热情咋这么高?原来,前不久,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江苏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集成创新中心、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共同发布了2024年“联合杯”优质水稻高产竞赛活动结果,坐落于立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的竹镇镇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种出的“吨两优818”水稻,以亩产906.6公斤的高产量居苏南片榜首。“种了十年田,一朝得‘状元’。”听到这一喜讯,他乐得合不拢嘴。
“单产冠军”是如何炼成的?在记者的追问下,张立友打开了话匣子。
“良种、良技加良法,收成自然不会差。”张立友介绍,去年,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拿出100亩土地改种籼稻高产品种——“吨两优818”。没承想,这个来自湖南的品种非但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而且在成熟之际抵挡住了台风的“侵袭”,避免了倒伏减产。
“种子好,更要种得好,其中还有不少‘别别窍’。”在土地里“摸爬滚打”多年,张立友深知高产背后还藏着一串“科技密码”。为此,一支由省市区和竹镇镇农业技术推广专家、江苏开放大学教授组成的“智囊团”不定期走进立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田间地头,协同推动水稻规模化集中基质育秧和无纺布覆盖技术、水稻全程机械化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水稻专用缓释肥侧深施肥技术等落地,并积极出谋划策。
去年6月,专家团队前往种植基地查看苗情时发现,秧苗“活棵”后仍一直泡在水里。“水长苗、旱长根,秧苗‘活棵’后要采用干湿交替灌溉至‘够苗’前。这样一直‘泡’着,水稻根系扎不牢,可能影响养分吸收,导致营养不良。”有关专家建议。张立友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本想偷个懒,还是逃不过你们的‘法眼’。”
技术落地生根、专家全程“在线”……张立友种植的100亩“吨两优818”水稻克服了不利天气影响,茁壮成长,植株粗壮、稻穗饱满,去年10月开镰收割,省相关部门组织了现场实收测产。数据显示,“吨两优818”水稻单产达每亩906.6公斤。
迎来丰收的张立友,决定大干一番,“今年夏种时,我们计划把‘吨两优818’水稻种植面积扩大至1100亩,为‘端牢中国饭碗’再作贡献。”
【记者手记】
粮稳天下安,粮丰人民宁。摆脱以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种植模式,近年来南京科学种田“风”愈刮愈盛。良种、良技辅以良法,不但让广大种植户告别“望天收”,也让人们更好地端牢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