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南大教授解读蛇年民俗文化——探寻蛇图腾在中华文明中的演变

2025-01-24 07:25:35|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蛇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图腾之一,也是多元文化中的神圣象征。蛇年即将到来,有些人对蛇存在误读。“蛇并不是邪恶的代表,这是外来文化的观念,中国古人对于蛇有非常客观的评述。”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牧不但为蛇“正名”,而且极力呼吁,要发挥其长寿、自我更新等积极意义,让蛇之形象焕发新的光彩。

《山海经》中有蛇长着翅膀

“要澄清一下,十二生肖里边的蛇并没有那么不讨喜。”李牧认为,起始于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出土了很多和龙有关的器物,其龙的形象从形态上和蛇非常接近。其时,蛇在人们的想象中,并没有好坏之分。

“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山海经》中的蛇多与神怪有关,所以这些蛇注定不是普通的蛇类。相柳,也就是九头蛇,可以召唤洪水。烛龙,也叫烛九阴。“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传说中,在中国西北角有一块是日月照不到的地方,烛龙不吃、不喝、不睡觉,管控着日夜与季节变化,闭上眼睛就天黑,睁开眼睛就天亮,呼吸平缓的时候就是夏天,呼吸急促就变冬天,可以任意控制风雨。

“人心不足蛇吞象,说的就是巴蛇,但其实巴蛇并没有贪心。”李牧认为,巴蛇也是灵蛇,所谓“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只是说巴蛇吃大象,用了三年才把大象的骨头吐出来,这是一种客观描述。“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意思是说,人吃了巴蛇之后就不会产生嫉妒心理。

“《山海经》里面的蛇有很多种,形象也是各种各样,还有长着翅膀的。”在李牧看来,古人觉得蛇是有灵性的,同时又因为蛇是有毒性的,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敬畏感会更多一些,并没有给蛇定性,认为是好是坏这样一种固有观念。后来,蛇之形象所承载的意义,在华夏土地上逐渐演变,最终成为更复杂、更神圣的龙的象征。

“蛇环”表达了中国早期的宇宙观

事实上,蛇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图腾之一,早在古代神话中便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与神圣的象征。

据李牧介绍,传说中的女娲、伏羲就是人面蛇身,是葫芦的化身。该形象有着与万物共生的图腾意义,表现了古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正因为当时人们对蛇的形象接受度比较高,才会认同蛇身融入女娲、伏羲形象。

在《山海经》里,蛇是很特别的,有时候作为交通工具,被神乘坐往来,这和龙很相似;有时候还作为装饰品出现,比如,大禹的儿子夏启,用两条蛇来装饰自己的耳朵,像耳环一样,且有颜色上的差异。《山海经·大荒西经》则记载:弇兹住在西海的小洲中,长着人面鸟身,他以两条青蛇作耳饰,脚踏两条赤蛇。这说明蛇还具有审美的功能。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山海经》中,轩辕之丘的“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这是蛇环的原型。这一形象不仅是中国早期宇宙观的象征,也与其他古老文明的文化理念不谋而合。

蛇身是细细长长,而且蛇会蜕皮,这些都与传统文化中长生不老、延年益寿等美好寓意相关。曹操在诗作《龟虽寿》中写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中国结里的“盘长结”,其灵感来源也是蛇。金蛇正是中国古代有吉祥寓意的蛇。

此外,在古人的认识中,“虹”是一种有生命的神物,其字形中下垂的两头表明它会吸水。远在人类文明诞生的时代,“蛇”与“虹”之间就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这种认识深深烙刻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

蛇形象成为艺术表达的重要符号

蛇从生活化的形象逐步演变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图腾,进而成为艺术表达的重要符号,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美与哲理的不懈追求。

比如在见证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青铜器上,蛇纹和蛇造型都有非常特殊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商代青铜器中,蛇纹头部宽大,弓身卷尾,常作为主体花纹的点缀;西周时期,蛇纹逐渐淡出,而春秋战国时期,蟠纹、兽衔蛇纹等装饰样式又焕发新生,纹样形式更加多样化。蛇纹还广泛应用于官服制度,明代蟒纹即出现在蟒衣、斗牛服和飞鱼服上。到了清代,蟒袍被广泛用于朝服中,等级差异通过蟒纹数量与形式得到体现。

蛇形曲线刚柔相济的特质,在中国书法中也是大放异彩。古人还通过观“蛇斗”体悟草书曲线的变化。为了表现书法生命的灵动与文化深意,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以“鸾舞蛇惊”比喻其线条。

到了明清时期,蛇的形象逐渐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情感深度,《白蛇传》正是这一转变的典型代表。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和青蛇在民间都有着较高的接受度。

此外,蛇在中国剪纸艺术中也有非常丰富的寓意。作为春节窗花,生肖蛇剪纸以朴拙的造型与鲜艳的色彩,为节日增添喜庆与吉祥气氛。在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办的“灵蛇献瑞剪纸作品展”中,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凭借其独有的纹样符号和精妙的剪纸语言,巧妙地传递着美好寓意与诚挚祝福:“银蛇劲舞”展现出蛇的灵动与活力,“灵蛇献瑞”传递着祥瑞的气息,“福娃喜迎蛇年”又充满了童真趣味。

传说故事中的南京蛇文化深入人心

“从前,东海龙王的三女儿爱上了石臼村的一名渔民,这位渔民名叫石臼……”南京高淳石臼湖边有两座小山,一座因形似游动的水蛇被叫作蛇山,另一座像极了爬行的乌龟,得名龟山。传说中,这两座山的来历则和石臼与龙王三公主凄美的爱情故事有关。

据李牧介绍,除了蛇山与龟山的传说,南京境内还流传着莲花塘的故事、白龙潭的传说、神龙桥的来历、白龙探母以及白马寺与白马精的故事等,均表现了本地人民对自然与神秘力量的崇敬之情。

今天,蛇的形象已从原始图腾成为文学、影视作品中的文化符号,且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如何让蛇的形象历久弥新?

李牧认为,那就要转变对于蛇的态度,蛇作为邪恶的代表,这只是后期外来文化的观念,中国古人对于蛇的评述非常客观,甚至在有关蛇的传说中,好的蛇是可以变成龙的。

在充分认识蛇的基础上,要挖掘蛇的积极意义,诸如灵性、长寿、自我更新等。“蛇会蜕皮,这些都与传统文化中长生不老、延年益寿等美好寓意相关。蛇也能救人,蛇皮、蛇胆都能入药,许多医学院的校徽上都有着蛇杖的形象。”李牧表示,此外,非遗中的蛇文化也是大有可为,可以通过扩大中国结的应用场景,让蛇的积极意义越发深入人心。

作者:王峰 责任编辑:郑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