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7世纪,世界眼中的大明朝是何模样?金蝉玉叶簪首、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坤舆万国全图》、青花寿山福海纹香炉等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齐亮相会带来怎样的震撼?
春节即将到来,南京博物院推出“观天下——大明的世界”特展。展览将明代中国放置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视野中,用来自中外30多家文博机构的400余件(套)文物,带着观众走进大明的世界。
金蝉玉叶簪首、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青花寿山福海纹三足炉……南博“镇院之宝”齐亮相
走进展厅,南博的“镇院之宝”——明代永乐年间的青花寿山福海纹三足炉十分引人注目。此炉腹部主题纹饰为寿山福海纹,海水波涛汹涌,气势宏大。
当看到南博其他“镇院之宝”——金蝉玉叶簪首、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坤舆万国全图》时,观众更是震撼。众多“镇院之宝”在一个展览中同台亮相,实属罕见。
“南京是明朝建都所在地,南京博物院地处明故宫遗址旁,由南博来办这场以明代与世界交流为主题的展览,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策展人高杰告诉记者,“本次特展利用了南博的3个临展厅,展陈面积共1600平方米,许多珍贵文物都是首次与观众见面。”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一次拥抱世界的和平之旅。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观天下——大明的世界”特展汇聚了众多郑和下西洋文物。明代永乐年间的青花寿山福海纹三足炉就是其中一件。“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寄托了永乐皇帝朱棣希望劈波斩浪,征服大海,实现万国来朝的梦想。明永乐、宣德、成化时期的瓷器上出现了大量波涛汹涌的海水波涛纹和异兽纹,显然与郑和下西洋的海事活动有关系。”高杰说。
此外,本次展览还有众多文物精品最大尺幅呈现,比如长达40米的《妙法莲华经》全貌呈现、长13米的《胡笳十八拍》全卷展示、长9.6米的《千岩万壑图》全景推出,更有融合东西方艺术精髓的屏风巨作《野墅平林图》。
像《蒙娜丽莎》般传神,我国现存最早的西洋油画竟画在门板上
如非亲眼所见,难以想象我国现存最早的西洋油画竟然是在两块门板上。
展厅中,带着神秘微笑的油画《木美人像》来自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博物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西洋油画之一,可称得上是中国油画史上的开山之作。
画面是两个与真人一般大小的西洋美女,身高160厘米,穿低领汉式襟衣。油画因受过烟火熏烤,已经看不出服饰的颜色。两个“木美人”都梳着高耸的发髻,并似戴有抽纱类盖头。画像面部保存较完好,仅有少许新裂纹。两幅“木美人”均是鹅蛋脸,鼻梁高挺,眼窝凹陷,立体感很强,有明显的西洋人特征。画像眼神生动,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观者似乎都能感受到她们流转的秋波,有如意大利著名油画家达·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一般传神。
据介绍,这两幅美女图是明朝洪武年间新会人李仕昇任福建莆田县教谕时所得。他退归故里后,将美女图带回,六百年后成为新会区博物馆的藏品。画像左右相对,人像面部显示出白色人种特征。有研究者认为,这种油画的制作方式,与同时期欧洲的室内装饰极其接近,也就是西洋美术史上的“幻像板”。
为何画中女子身穿汉人服装、面部却有明显的西洋人特征?为何她们被画在了两块木门板上?这些至今仍是个谜。
400多年后,利玛窦和徐光启在南京“重逢”
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们的交往,尤其与徐光启的友谊,写就了一段文明交流佳话,展现了文化相遇之妙。他们的交往在历史长河中静水流深,在全球融合加深而呼唤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峡口,愈现光辉。
400多年后,利玛窦和徐光启两位老友在南京博物院“重逢”。游文辉1610年绘制的油画《利玛窦像》与明代《徐光启像》的画像在展厅中遥相呼应。
徐光启是上海人,1600年,与利玛窦首次在南京会面,1604年徐光启到北京参加会试,再会利玛窦,后登甲榜、入翰林。在北京的几年中,两人交往甚深。徐光启阅读利玛窦翻译的西方哲学、伦理学书籍,向利玛窦请教西方科学。在利玛窦影响下,徐光启习得西方天文、历法、舆地、算术、水利、军事火器等学科知识,后来,两人合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六卷、《测量法义》等书。
一幅清代康熙年间由传教士南怀仁绘制的《坤舆全图》被陈列于展厅中心位置。高杰介绍,南怀仁《坤舆全图》与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都是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经典之作,两图作为中国近代地理知识传播的重要媒介,对中国地理学发展以及国人世界观的近代化转型均有重要影响。在《坤舆全图》中,南怀仁将地球绘制为圆形,图上的释文内容比《坤舆万国全图》更加丰富,地理介绍更加翔实。《坤舆全图》共绘制海陆动物36种47个,是中国地图史上绘制动物最多的世界地图。《坤舆全图》还及时绘入新的地理大发现,凸显大航海时代的特征,反映了造船技术的进步和航海技术的改进。
展览中,一幅名为《马可·波罗归来》的油画来自意大利科雷尔博物馆,展示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互动。高杰说:“这幅油画是1848年的,画中马可·波罗向他的朋友们展示从中国带回来的东西,欧洲人对中国的初步认识是从这个时候慢慢开始产生。”
13—14世纪,《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如涟漪般荡漾,唤醒了西方人对神秘富庶东方的向往。1585年,西班牙奥斯定会修道士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的著作《中华大帝国史》一经问世,立即在欧洲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热潮。这本书不仅是时代需求的产物,更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它为当时的欧洲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和了解中国,标志着欧洲人从依靠充满神秘色彩的传闻来想象中国,到通过实际了解中国的现实情况来认识中国的重大转变。
“他们的妇女穿着很奇特,很像西班牙的样式,她们戴许多金首饰和宝石,衣服有宽袖,穿的是金银和各种丝绸料子,如前所述,他们有大量的丝绸,质地极佳,而且十分便宜……”打开《中华大帝国史》第一卷,详细描绘了作者眼中的大明朝妇女的服饰和配饰。
在展览中,观众还可以看到,西方世界最早接触中国儒家思想的拉丁文译本、法文的《孔子画传》等展现中华文明在西方呈现的文物和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