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携手“对的人”,共续“山海情”

2025-01-27 07:12:29|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周容璇 王健 通讯员 易红涛

新春伊始,南京人民收到一份“对的人”送来的祝福。

4000公里外,西藏墨竹工卡县的人民载歌载舞,手捧洁白的哈达欢呼“扎西德勒”(表示祝福吉祥的意思)。

2000公里外,东北“老铁”铿锵有力的新春祝福里,饱含热情,“鞍宁合作,永远没错”!

1100公里外,重庆万州的幼儿园小朋友,充满稚气的笑脸洋溢着幸福,“感谢南京的叔叔阿姨给我们带来了这么漂亮的‘窝窝’幼儿园,我们可喜欢了!”

……

这些“对的人”来自哪儿?对口支援:西藏墨竹工卡县,新疆伊宁市、特克斯县,重庆市万州区;对口协作:陕西省商洛市,青海省西宁市;对口合作:辽宁省鞍山市,湖南省张家界市。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目前我市承担了8个地区的对口支援、对口协作、对口合作(“三对”)工作任务。

2024年,南京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产业强市全面起势,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过去一年,我市援派挂职干部远赴他乡,与对口地区干部群众携手奋进,创造了丰硕的工作成果。

1月25日,我市召开全市援派挂职干部座谈会。市委书记周红波、市长陈之常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参加对口支援、协作、合作的广大挂职干部及家属表示亲切慰问、致以祝福。“对口”又一年,干得怎么样?援派挂职干部都有啥心里话?记者进行了采访。

看成果,“沉甸甸”

“5、4、3、2、1……亮灯!”1月21日,在以“伊路有宁·灯耀双城”为主题的第39届中国·秦淮灯会暨第二届伊犁河灯会上,2025年的主灯“金蛇贺岁”在20点整准时亮起,烟花绚烂腾空,秦淮的灯照亮伊犁河的夜空,浓浓的年味再次连接两地的情谊。

囤年货、迎新年。上周,“食礼秦淮 与宁同行”公益助农地铁年货节上,一位来自青海西宁的摊主笑得合不拢嘴,他带来了生鲜牛羊肉、枸杞、沙棘原浆,还有一些青海奶制品,来摊前购买的市民络绎不绝。

……

牵头推进全市“三对”工作的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对”工作,2024年,全市共落实帮扶资金9.88亿元,安排援建项目246个,帮助销售农特产品9亿多元、新增就业6000多人、培训干部人才1.6万余人次、引进推广新技术50多项。其中,帮助就业、帮销农特产品,均完成目标任务的160%左右。

在国家考核评估中,柞水木耳“四链”发展、南京鞍山文旅融合发展、南京张家界共促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获评全国典型案例。“西宁草莓”获评江苏帮扶青海典型亮点工作。旅游援疆、教育支援万州、西部人才培训等获国家相关部委肯定。援藏工作组被评为“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并被推荐上报为国家级模范单位候选单位。商洛工作组获评“苏陕协作工作突出贡献集体”。

据介绍,过去一年,我市聚力资源对接,提升产业发展质效。不断加强园区载体建设,助推结对地区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助力培育特色产业;组织开展消费帮扶新春和金秋行动,支持32个在宁农特产品展示展销馆发展,举办“特克斯牛羊节”等展销活动,开通南京地铁“商洛超级品牌列车”,线上线下帮销农特产品超9亿元。

过去一年,我市注重民生改善,持续发力推进“组团式”帮扶。深化一体化教育帮扶确保学生“上好学”,推进医院综合能力水平提升保障群众“有医靠”,深入开展劳务供需对接,多渠道促进求职者“好上岗”,不断擦亮“镇安月嫂”“丹凤厨工”“大通护工”等劳务品牌。

过去一年,我市还坚持民族团结、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不仅常态化开展文化润藏、文化润疆活动,还精心筹划援藏30周年系列活动,成功举办第五届“格桑花开·南京墨竹周”活动;在伊犁河、拉萨等地“点亮”秦淮灯会。西宁市200多名各族优秀学生代表来宁参加研学活动,2024“宁·伊民族团结一家亲”夏令营等民族交融活动成功举办,夯实交流交融基石。

谈经验,“实打实”

全市援派挂职干部座谈会上,援派挂职干部代表依次交流发言。

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前方工作组组长宋建表示,2024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关怀帮助下,工作组聚焦“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在援藏产业、民生福祉、民族团结等方面提质增效。接续打造“格桑花开”“溪桥工程”等援藏品牌,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并被推荐上报为国家级模范单位的候选单位。

新疆伊犁州伊宁市前方工作组组长陈理表示,2024年全年投入援疆资金1.73亿元,助力伊犁老城创建5A级景区,带动当地农特产品连续两年实现近亿元销售额,多项特色工作被国家级媒体报道。

新疆伊犁州特克斯县前方工作组组长熊康生表示,2024年工作组将干好援疆项目视为做好援疆工作的关键,突出产业援疆、民生援疆,全年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同比大幅提高,“江宁援疆示范班”高考本科达线率提升幅度位列全州第二。

商洛市前方工作组组长蒯旭光表示,2024年以来,工作组聚力实施特色产业培育、产业集群打造、消费帮扶增收、劳务协作提质“四项行动”,全力推动“组团式”教育、医疗帮扶,推动丹凤中药材、柞水木耳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栖霞商州共建电子产业园”“柞水木耳产业链建设”连续两年被中办、国办列为东西部协作典型经验。

西宁市前方工作组组长刘博表示,2024年立足“西宁所需、南京所能”,创新工作举措,不断拓展产业、智力、劳务、消费、医疗、教育等协作范围,探索出一条“市场化运作+政府引导”的协作帮扶新路子,全面超额完成国家、省各项指标任务,援青工作走在江苏援青7市前列。

宁淮结对帮扶合作工作队领队许宏表示,2024年以来,工作队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和机器人三大主导产业的项目招引,全年签约项目20个,协议总投资超30亿元,累计完成6平方公里开发建设任务,建成31万平方米产业载体。

聚信心,“满当当”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发展谋划之年。持之以恒做好“三对”工作,是南京坚决扛好重大政治责任的“必答题”。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部署要求,强化科学统筹和跟踪推进,推动我市“三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具体工作包括——

加强统筹联动,以更大力度推动对口工作。启动编制“十五五”援藏、援疆等规划,制定年度“三对”工作要点,并强化跟踪推进。做好援藏和对口协作商洛、西宁三地干部人才轮换交接工作。

加强优势互补,以更实举措推动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双方优势,梳理、推进一批产业合作项目,促成共建一批园区载体和技术转移中心,助力对口地区提升内生发展动力。

加强民生改善,以更优作风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深化拓展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实施一批教育、医疗、养老、安居等帮扶项目,支持结对地区持续改善民生保障水平。

携手“对的人”,做好“对的事”。我市将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统筹协调,落细落实各项工作任务,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我市“三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2025年1月1日,第39届中国·秦淮灯会门东展区暨第2届老门东·丹噶尔双宁双灯展正式点灯,一幅“双宁”人民共度非遗中国年的画卷徐徐展开。

一盏长约22米、高14米的生肖蛇灯盘旋而成“中国结”的造型,矗立于门东城墙脚下。“灵蛇”身边,来自青海西宁的湟源排灯用璀璨灯光映照两地人民的“心心相印”。漫步在流光溢彩的灯会之间,南京“对的故事”还在继续讲……


责任编辑:杨静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