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运”是公共交通系统最繁忙的时候。车厢、机舱的密集人群,高速公路上的“长龙”,都很容易让旅客喘不过气。最近,一个在漫长旅途中喘口气的好办法悄然兴起,它就是“中转式旅行”。
所谓“中转式旅行”,是指通过选择时间、价格合适的中转票,将中转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旅行方式。相比以最短路径抵达的传统出行思路,“中转式旅行”往往具有票价更低廉、时间更灵活等优势,这与各地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服务提质增效密切相关,也切实符合了当下广大消费者的文旅体验需求转变——从强目的性、饱和式的“到达型”旅游到重视旅途体验感、放松感的“无痛型”旅游。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事物,必然会分享市场经济的正向红利,这是旅游经济研究的根本启示。
笔者在春节假期前,也实实在在地感受了一次“中转的魅力”。在结束中部省份某市的出差后,笔者回程时选择了抵达时间更友好,中转城市也已多年未拜访的中转高铁票。由此,笔者在返程的两段旅程之间增加了新奇又怀念的一站,且并未影响整个旅程,很有“赚到了”的感觉。相信这种给自己的旅途“留一点白”,犹如一部快节奏的乐章中舒缓下来的环节,对当今快节奏社会中的人们也是有必要的。
无论是乘飞机还是搭高铁,“中转的魅力”能够恰到好处地展现“留白”而非“膈应”,其基础是高铁站、机场等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接地气”地下沉。例如,对重庆市民而言,与从重庆直飞深圳过境香港相比,重庆附近的泸州—珠海—香港的行程尽管多花2小时,但可以体验大名鼎鼎的成渝铁路和港珠澳大桥,且在空铁联运条件下,泸州机场报销重庆到泸州的二等座高铁票。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在泸州来一场Citywalk。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空铁联运的兴起大大拓宽了“中转式旅行”的新空间。航空与铁路两种长距离交通方式的优势互补,以及支线机场、高铁网不断加密完善,加上移动互联网在文旅信息厚度上的加持,为广大旅客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选择。通过空铁联运,旅客可以以机场为起点,无缝接入高铁网或城市地铁网,快速抵达周边目的地。旅客们顺滑地中转正是由于这种联运模式有效降低了前往陌生的中转地旅行的成本,为旅客的好奇心和冒险兜底。例如,去年底上海机场快线开通,旅客抵达浦东机场后,可以通过机场快线等快速转向虹桥交通枢纽,“无缝”前往苏州、无锡、杭州等江南水乡,轻松领略不同的江南城市地域文化和自然风光。同时,一些城市还推出了“空铁通”一体化服务,旅客可以在机场直接办理高铁车票和行李托运,实现一站式出行,大大提高了出行的便利性和舒适度,这都是在给“中转的魅力”“做加法”“打样子”。
“中转式旅行”的兴起,也形成了联系大中小城市的新空间,将原本集中在大城市机场、高铁站的人流部分有效分流、分散到中小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既缓解了大城市交通压力,也给中小城市注入了活力。考虑到近年来国内机场、高铁站建设的持续铺开,如何让大城市的旅客主动选择以周边中小城市作为“中转站”,是对中小城市的文旅市场策划和基础交通设施配套水平的一场考验。中小城市要想接住“中转式旅行”的红利,必须跟上服务提质升级的节奏,最大限度地提供交通信息透明、地接服务周到等便利举措,让“中转”的过程也松弛感、“无痛感”十足,才能形成口碑效应,实现良性循环。
除“空铁联运”外,“空空中转”“支支串飞”“干支联运”相关文旅产品也在不断涌现,给旅客以更多选择权。作为一种理性消费,在众多“中转的魅力”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最轻松的一款,其实也是旅行的乐趣之一。(作者是上海博物馆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