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江苏南京:攀“高”逐“质”,走稳走好“必由之路”

2025-02-25 07:13:26|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南京聚力打好产业科技创新关键仗,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攀“高”逐“质”,走稳走好“必由之路”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走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下功勋”“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殷殷嘱托,字字千钧。作为省会城市、科教名城,南京聚焦争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总体目标,抢抓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重大机遇,持续深化改革,聚力打好产业科技创新关键仗,以产业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一大批原创成果喷薄而出,一项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创新实力进一步提升。

南京城。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南京城。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生动场景】

硅碳“混搭”,突破电池储能极限

里程焦虑,新能源汽车前行路上的“拦路虎”,或许很快就会被攻克。

2月19日,在位于南京江宁区诚信大道的中圣科技(江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部,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郭海纬博士正在调试硅碳负极装置的气体分布器。记者在现场看到,通过气固流态化装置的调控,黑色碳粉形成均匀的流体运动,其运动状态宛如微观世界的星际尘埃云,为硅碳负极材料的合成提供了理想环境。

“这正是公司研制的高容量硅碳负极材料新型反应装备的核心部件之一。目前正和合作企业进行中试,通过研发迭代,反应器已经升级到第三代。这种流化床气相沉积工艺使硅材料的理论容量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同时有效规避了传统硅基材料膨胀率过大的缺陷。”郭海纬介绍。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石墨一直是电池负极的主流材料,但石墨负极材料的比容量已经接近理论极限。而硅材料的理论比容量高达石墨的10倍,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美中不足的是,硅材料存在体积膨胀、导电性差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它在电池负极领域的广泛应用。所以,如何克服硅材料的这些缺点,成为当下电池研发领域亟待攻克的难题。

郭海纬团队研制出的装置,可让硅烷气分解成纳米硅均匀地沉积在碳材料的表面以及孔道内,实现了多孔碳载体与纳米硅原子的分子级结合。就像植物的“嫁接”一样,将两者的优势互补,从而得到一种硅碳负极材料。

说起来只是简短的一句话,但研发过程却复杂而曲折。

“比如多孔碳流态化不均匀、颗粒团聚、温度场分布不均匀等。”郭海纬随口列举出几个研发进程中的难点堵点,他和同事们将各种工艺方案充分剖析,优化衔接,经过两年多大量的研发设计和无数次验证后,终于开发出能连续式自动化操作、产品一致性好的工业化硅碳负极反应器成套装备与系统,打破硅碳负极材料难以工业化生产的技术瓶颈。

说起成果,郭海纬很冷静,“如果不是公司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给了我进站的机会,并与东南大学联合培养,就没有机会参与这样意义重大的课题研究;如果不是南京的博士后优秀项目科研补贴,也不可能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如果不是公司持续深耕技术攻关,积累了不少创新成果和研发经验,我们的进展不会这么快。如果没有上下游合作中试,工业化进程就不是现在预计的一两年落地。”

采访最后,身着蓝色“厂服”的郭海纬身处各种反应器、换热器等装备中间,真挚地表示:“近一年来,我已经有3项发明专利了,在未来3年里,希望至少再申请5到10项发明专利,通过自己的科研成果,打破垄断,持续助推行业降本增效。”

【南京实践】

放大优势向“高”攀升,推动高质量发展

攀登科技高峰,面向全球突围,南京从未缺席:“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凝聚态物质中的引力子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202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发现最古老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入选《科学》杂志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全球首次绘制早期地球高精度生物多样性曲线”以长文形式刊发于《科学》……

这些“从0到1”的突破不断涌现,固然有南京科教资源集聚、人才储备丰富的先天优势之功,也离不开这座城市对基础研究的长期重视、对前沿科学的重点关注、对原始创新的大力支持。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2024年,南京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预计达3.9%;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0亿元,万人发明专利、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均居全国第三。

“滚动”加码科研经费,只是南京放大科教优势,攀“高”向“新”逐“质”的打底之策、根基之举。

为产出更多原始创新和技术突破,南京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一方面着力培育具有南京特色的战略科技力量,努力在重大科研任务攻关、“国字号”平台落地上取得新的更大突破;另一方面不断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力度,聚焦高性能功率器件、智能EDA等关键技术,优化“大兵团作战”新型科研模式,统筹推进重大科技攻关和前沿技术研发。

聚焦人工智能、6G通信、生物制造等科技产业变革制高点,南京滚动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发起产业技术开发计划,力争在关键零部件、高端芯片等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

紫金山实验室。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摄紫金山实验室。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摄

过去一年,南京29项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居全国第三;紫金山实验室等取得多项全球领先的原创成果;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落地;全球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升至第五,南京高新区首次进入全国前十……

去年底,南京与南京大学签署共建原子极限微制造实验设施合作协议。此次签约的南京大学原子极限微制造实验设施,正是当下最前沿、最尖端的大科学装置之一。相关专家认为,在制造和材料方面,从原子底层实现自由定制的未来的确非常美妙,对现有技术或将是一种“降维打击”。

科研有了成果,但要实现产业化、市场化,依然横亘着崇山峻岭。怎样才能让科技成果顺利落地?

南京充分利用改革试点突破作用,发挥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首个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以及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等叠加效应,不遗余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一体改革。

做好赋权增收的加法,围绕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好激励评价的乘法,深化人才评价激励制度,优化实施高层次人才举荐制,赋予重点用人主体更大的人才计划自主评议权;做好松绑减负的除法,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减轻非科研负担,为科研人员潜心钻研营造良好生态……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一系列探索正在施行。在“中国改革2024年度案例征集活动”年度案例中,南京6个案例入选、数量居全国城市首位。

去年9月,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在宁落地建设,并布局生物医药、信息通信两个分中心;12月底,在南京举行的2024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促成全国425所高校和3600余家企业及金融机构参会洽谈,签约项目超350项,意向成交金额近40亿元。

近日,记者再次走进南京信息通信分中心6G综合实验室,智能网联汽车内生安全项目团队正对车载软件安全性进行测试。目前,项目团队正与行业头部集团合作,联手打造行业首款“内生安全汽车”。信息通信分中心负责人介绍,该分中心正在建设5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可为早期项目提供概念验证。如果通过专家研判和验证立项,分中心将从资金、人才、应用场景等各个方面给予项目加持和赋能,从而让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近年来,南京接连推出“人才强市25条”“重点产业人才7策”“紫金山英才计划”等系列人才政策,用好“紫金山英才卡”以及“12345”人才服务热线等“关键渠道”,建设更具归属感的人才友好型城市,支持人才在南京心无旁骛干事创业。

“作为这座城市的一名奋斗者,我感受到她给予的支持与包容——是那种让人愿意扎根脚下,却也敢仰望星空的力量。”南京南智先进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志军已在南京学习工作生活了30年,过去一年,南智光电建成国内首条铌酸锂光子芯片产线,晶圆级薄膜铌酸锂微纳工艺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今年的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这座城市将始终与各类创新主体紧密相连、并肩同行,共同走稳走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赵秋辰